還沒大選出結果,荷蘭的“看守總理”就先闖了禍。
一紙命令,直接把中國企業安世半導體的核心資產收歸國有,理由是“國家安全”。
可中方反應比誰都快,一連串反制措施打得荷蘭措手不及。
這筆賬,到底誰來還?
![]()
內閣已垮,手卻伸得特別長
今年6月,荷蘭政府內訌炸,聯合執政的四個黨派,在“移民政策”上鬧翻了。
沒人妥協,沒人退讓,首相呂特干脆宣布辭職,干到10月選完再說。
![]()
那時,誰都以為這段時間就是個看守期,維持日常就行了。
斯霍夫接過了攤子,一個退了休的情報頭子,臨時接任看守首相。
這種“過渡內閣”,在歐洲是個很講規矩的事。說白了,只能守攤,不能亂動。
重大政策、外交決策都必須“留給下一屆政府”。
可斯霍夫偏偏不這么干,9月中旬,選舉還有一個多月,他突然拋出一顆“炸彈”,直接接管中資背景的安世半導體公司,連一句商量都沒有。
口頭上說是“擔憂國家安全”,實際操作上,就是政府強行收走別人控股公司的一部分關鍵資產。
中企聞泰科技辛苦多年收購的成果,被荷蘭政府直接“沒收”了控制權。
![]()
這不是看守政府該干的活。
這是一錘定音級別的對外決策,還是直接針對中國企業,做這種事的內閣,早該沒有合法性了。
不少歐洲媒體都在問——荷蘭不是講“法治精神”嗎?怎么“臨時政府”都能干出“永久傷害”?
![]()
討好華盛頓,坑了自己人
這事看似是荷蘭單方面操作,背后卻透著熟悉的味道。
美國在這一年里瘋狂拉攏歐洲封堵中國科技產業。特別是芯片行業,連荷蘭本地的ASML都被拽進去了。
![]()
華盛頓的目標很明確:誰跟中國企業打交道,誰就別想好過。
斯霍夫搞這一出,無非就是投名狀。
你看,我荷蘭對中資下手了,是不是也“合群”了?
是的,美國那邊沒吭聲,默認了;歐洲議會里某些親美議員還拍拍手叫好。
可問題是——中國不是以前那個被動的買家了。
安世半導體一被“收編”,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就輪番表態: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強烈反對,堅決反制。
沒幾天,中方直接出手,對荷蘭出口的高端原材料暫停更新清單,針對部分關鍵零部件啟動審查程序,同時中資企業在歐洲的并購審核也開始變得遲緩。
![]()
一整套連環操作迅速鋪開,沒有鋪墊,也沒有預警,荷蘭這邊還在回過神,中方的反擊已經精準命中要害。
這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動了底層產業鏈。
歐洲自己人最先喊疼。芯片代工廠跳出來說:“我們跟中國的供貨要延后了”;
半導體協會警告:“這會影響全球交付”;ASML股價一度跳水超過3%。
誰來背鍋?
不是美國。不是歐盟總部,正是那個干完事就“拍屁股走人”的斯霍夫。
現在看明白了,華盛頓是讓荷蘭出力去得罪中國,自家躲在后頭看熱鬧。
![]()
當年澳大利亞幫美國搞“五眼聯盟”,結果被中方貿易制裁整整痛了兩年。
現在輪到荷蘭嘗試這種味道了。
更諷刺的是,斯霍夫根本沒打算為后果負責,他說得很輕描淡寫:這件事已完成,下一屆政府將“繼續推進合理安排”。
安排什么?安排新內閣繼續替你擦屁股?
說穿了,這不是“政策選擇”,這是“政治買賣”。
誰替美國辦了事,誰就能在歐美政壇走得順點,至于本國企業死活,中資合法權利,全都不在他們考慮之內。
但這筆賬,中國記下了。
![]()
安世這家企業,雖在荷蘭注冊,實際運營已經高度全球化。
中方投入資金、技術、人力多年,早就融入全球供應鏈。
荷蘭這么一搞,等于把“信任”兩個字當笑話。
這事的真正受害者,除了中方,還有歐洲自己。
![]()
拍拍屁股走人,全荷蘭替他扛雷
荷蘭議會選舉如期在10月底舉行,斯霍夫果然沒有參選,也沒出席任何政黨站臺。
整個過程像是提前寫好的劇本,主角出場一會兒,留下爛攤子,自己先收工了。
![]()
沒有任何政府官員,站出來為這起“接管風波”承擔責任。
媒體想追問,斯霍夫只是回應:‘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不便公開更多信息’。
一張“安全”大旗,想蓋住所有真相。
可現實是遮不住的。
安世被接管的第二周,荷蘭國內芯片企業就開始集體上火。
和中國打交道的訂單全卡住了,供貨計劃推遲、物流協調停滯,特別是涉及敏感工藝的設備,再想靠中方資源支持,幾乎寸步難行。
![]()
一家荷蘭電子零件代工廠的負責人,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吐槽:“我們不是政治籌碼,我們是吃飯的人。”
更刺眼的,是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態度。
德國企業界低調地提醒本國政府:“類似接管行為,將引發連鎖反應”;
法國商務部官員私下承認:“我們不傾向于用國家機器干預市場規則,尤其在中國問題上,要留后路。”
換句話說——斯霍夫的做法,連歐洲同行都嫌“玩得太狠”。
![]()
可“狠”歸“狠”,后果卻是整個荷蘭都在買單。
在這場政治表演里,斯霍夫得到了什么?美國的好感?政界的掌聲?沒有。他只是迅速“清場”,把整件事推給下一屆政府去處理。
而那個“下一屆政府”,甚至還沒開始組建。
選票出來那一刻,各黨派分裂得更嚴重,聯合組閣遙遙無期。
媒體評論稱:“荷蘭進入了一個最難形成共識的政治周期”。
![]()
也就是說,一個看守政府越權干了件大事,卻沒人能及時接住落地的雷。
等到歐洲芯片出口受限、投資信心動搖、貿易往來緊張,全荷蘭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做“背鍋者不是執行者,而是老百姓和企業”。
更可怕的,是不確定感。
這事以后,中方企業在對歐合作中普遍提高風險評估門檻,開始收縮投資意向。
多個本準備落地的中歐新能源、數字化項目直接暫停,資金凍結、審批擱置。
誰最痛?還是歐洲自己。
而這筆賬,卻已經找不到該追的人。斯霍夫此刻已退居二線,不發聲、不回頭、不解釋。
![]()
這套操作,留下了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以后只要“國家安全”四個字一掛,哪國政府都能“沒收”外資了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還談什么法治?還談什么合作?還談什么市場規則?
這不是在建設信任,是在摧毀基礎。
![]()
幕后推手早安排,歐洲被當槍使?
把事情重新拉遠一點看,整個安世事件,表面上看是荷蘭動手,本質上卻更像是一場策劃好的“試刀行動”。
![]()
美國在歐洲多年部署的“技術圍欄戰略”,從設備、標準到供應鏈,全都離不開對中國企業的系統封鎖。
之前它親自上場,現在更習慣找人代勞。
荷蘭正是那個“合適的角色”。
ASML是全球最頂級的光刻機制造商,中荷之間的半導體互動本來就緊密;
而安世半導體這塊“中資資產”,在荷蘭又處于特殊戰略位置。
一刀砍下去,既能打擊中國企業,又能警告歐洲盟友:看,你們誰再靠近中方,就可能被“清算”。
斯霍夫,只是扮演了一個配合者。
![]()
他有情報背景,熟悉安全系統邏輯;他沒政黨牽絆,臨時內閣身份給了他不受追責的“豁免權”;
而接管安世之后的卸任安排,更像是“任務完成,立即退場”。
一環接一環,有分析人士指出,這種操作手法,與美國此前在澳大利亞、英國等地推動對中技術排斥時幾乎如出一轍:制造“不可控預期”,讓盟友為自身產業斷鏈埋單,再從背后施壓控制節奏。
歐洲一直覺得自己是美國的盟友,可在美國眼中,更多時候只是一個可替換的“防火墻”。
當這道墻倒向中國,美國出手;當墻開始動搖,美國找人頂上去穩住它。
如今荷蘭當了那塊“穩住的磚”,代價是外交信譽受損、市場信心塌方、企業合作停滯。
![]()
可歐洲內部對此并無統一聲音。
一些政客還在鼓吹“必須全面審查中資資產”;另一些官員,已經開始后悔“動手太快、力度太猛”。
中方卻不急著解釋,因為中國早已明白一個道理:靠一味退讓換不來尊重,只有以牙還牙,才能讓對方停手。
安世事件不只是一次產業沖突,它標志著中歐之間的戰略信任正被快速掏空。
從今往后,中國企業面對歐洲市場,勢必要提高警惕,帶上法律團隊,設好止損紅線。
再有人打著“安全”旗號干“吞并”的活,后果將比想象中嚴重得多。
![]()
荷蘭不只是捅了中企的“簍子”,也捅破了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商業底線共識。
這口鍋,沒人替它背。歐洲自己選的“臨時演員”,演砸了整出大戲。
誰該反思?
不是中國。是那個說著自由貿易,卻先動手搶人的老歐洲。
參考信息
《荷蘭政府接管中國安世半導體,中方:將堅決反制》·觀察者網·2025-09-15
《外交部回應荷蘭強行接管安世: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必須保障》·央視網·2025-09-16
《中荷關系驟冷,安世事件或成中歐產業合作轉折點》·澎湃新聞·2025-09-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