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日寇欺侮我中華,正值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時,上陣殺敵,是我軍人天職。現我部奉命開赴前線抗日,此去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取義為我之夙愿。"這是抗日名將陳蘊瑜在參加淞滬會戰中寫給家人的一封信中的內容。
奮勇淞滬
陳蘊瑜,1900年出生。1916年肄業于貴州省立模范中學,后考入貴州省陸軍講武學校第二期,1919年畢業后,歷任黔軍排長、連長等職。1921年,陳蘊瑜隨援桂黔軍轉戰廣西,攻克柳州有功,晉升為營長、團副,后調任黔軍第四混成旅參謀長。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102師奉命于1937年9月由河南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
時任國民革命軍102師607團團長的陳蘊瑜沉著機智指揮607團躲過敵機空襲,順利到達上海莘莊。
10月下旬,陳蘊瑜率部隊奉命接替胡宗南部第17軍團第1軍1師防務。
在行軍途中,部隊先后遭日軍飛機、大炮、裝甲汽艇、橡皮艇及五六百日軍猛烈攻擊。
陳蘊瑜臨危不懼,沉著指揮部隊打退敵軍,順利接替防務,并扼守蘇州河畔蟠龍防地與敵血戰十余日,使敵未能前進一步。
對此,胡宗南曾致電102師"奮勇克敵,顯樹戰功",607團居首功。
當部隊駐扎陳家橋時,陳蘊瑜在家書中寫道:"御侮抗敵,軍人天職,成功成仁,自有天數。勿用過慮,萬一不幸,為國而死,亦有價值。"
![]()
喋血葦樓
已充任102師304團團長的陳蘊瑜率部參加“徐州會戰”,在碭山韓道口之役,與敵惡戰兩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全團傷亡慘重,陳蘊瑜不幸中彈犧牲,以身殉國,時年38歲。
1938年5月,日軍侵占南京、濟南后,組織陸海空軍三十余萬人多路進攻徐州,企圖打通津浦線。國民黨第8軍奉命開赴徐州前線參加會戰。
到達江蘇碭山后,陳蘊瑜奉命率304團1、3營,戰防炮1連由楊集向韓道口急進,到達韓道口即與日軍快速部隊遭遇。
他指揮部隊給敵以迎頭痛擊,取得了毀敵坦克5輛的勝利;并揮兵乘勝追擊,繳獲敵裝甲汽車12輛,生俘駕駛兵2人,收復葦樓。
葦樓失守后,日軍不甘心失敗,三次組織大于304團兵力五倍的兵力瘋狂反撲,致葦樓房屋多數被毀,304團官兵死傷過半,但該團堅持與敵血戰兩晝夜。
在彈藥業已耗盡、敵兵不斷近逼的緊急關頭,陳蘊瑜臨危不懼,親臨陣前指揮,成功打退敵兩次反撲,勝利完成牽制敵人、掩護友軍轉移的任務后,決定乘夜突圍。
正值部署突圍之際,日軍發起了第三次猛撲。304團孤立無援,無法沖出重圍,他遂率隊與敵人短兵相接,血刃相拼,殺敵數百人,終不幸于5月23日中彈光榮殉國,血染沙場,骸骨無存,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為國家民族利益而"成仁取義"的光輝篇章。
![]()
結語
陳蘊瑜犧牲后,國民政府為旌表其功,授予烈士稱號,追贈其為陸軍少將。國民政府黨政軍要員蔣介石、林森、馮玉祥、何應欽、李宗仁等四十二人贈悼詞和挽聯。
1941年,國民政府在烈士家鄉天龍鎮修建陳蘊瑜烈士“衣冠冢”,“紀念祠”和“紀念塔”。
198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追認陳蘊瑜為革命烈士并頒發“革命烈士證書”。
2015年,陳蘊瑜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