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創始人死后比把權力交接給第二代的時候,都會出現動蕩,如果第二代能穩住,這個王朝就能活三百年左右,如果第二代穩不住,這個王朝就會二世而亡。
秦始皇死后,胡亥和李斯、趙高合謀篡改了遺詔,賜死了長子扶蘇和權臣蒙恬蒙毅兄弟倆,完成了對長子一派的清洗。胡亥登基后,權力逐漸集中于宦官趙高之手,老派的勢力集團首領李斯被趙高誅滅,權力失衡,秦朝內部就已經有了動亂的跡象。再加上秦朝政策沒有適時調整,激起了農民起義,原六國貴族趁農民起義再度興起,秦朝就直接崩了。秦二世不具備平衡各方勢力的能力,直接去見他老爹去了。
漢朝在劉邦死后也面臨了危機,新帝孝惠帝年少,呂后臨朝稱制,外戚勢力迅速崛起,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這讓功臣集團和劉姓諸王不滿,呂氏崛起,擠占了功臣們和劉姓諸王的蛋糕。好在呂后是個強人,她執政期間,壓服了各方勢力,王朝穩定。呂后一死,功臣們就對呂氏集團下手,呂氏被清洗后,繼承帝位的是代王劉恒,這是個有手段又有仁心的帝王,他讓漢朝平穩著陸,這才避免了四分五裂。
西晉是建立在曹魏的基礎之上,司馬炎篡位后平定了孫吳,華夏重歸一統,本來是個大好形勢,但司馬炎干了兩件蠢事,一是立有智障嫌疑的司馬衷為太子,并給他配了一個無德的賈南風為太子妃,一是大封司馬氏為王,諸王掌握兵權和土地,是實權王爺。司馬炎死后,賈南風亂政,外戚勢力和宗室諸王矛盾重重,門閥士族騎墻觀望,結果就釀成了八王之亂,隨后五胡趁機入侵中原,西晉亡國。晉惠帝是個無能帝王,他無法平抑各方勢力,只能任由西晉草草亡國。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亂世,隋文帝楊堅是個英明之主,但他在選太子方面眼光不咋地,他聽從獨孤皇后的枕邊風,廢嫡立庶,讓楊廣上位。楊廣登基后,不注重化解矛盾,平衡勢力,反而好大喜功,三征高句麗,修建大運河和東都洛陽,多次南游,沉重的負擔激起了農民起義,關隴集團、山東豪強、南方士族紛紛割據一方,隋朝土崩瓦解。楊廣能力是有的,但是用力的方向錯了,他如果先把各方勢力壓服后再逐步推進各項大事業,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在第二代也都遭遇了危機,唐朝有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宋朝是兄終弟及,叔侄相殘;元明兩朝都是皇太孫繼位,改變了繼承規則,明朝更是出現了靖難之役這種叔侄火并的事件;清朝剛入關,順治算是第三代,由皇叔父多爾袞掌權,多爾袞恰恰是后金時期爭奪汗位的失敗者,多爾袞以下凌上,甚至讓順治管它叫爹。
但唐宋元明清都成功度過了二代危機,這都得益于二代強悍的個人能力。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后順利登基,他的登基有點眾望所歸的意思,他能將初唐各個勢力集團團結在自己麾下,牢牢掌控政權。宋太宗趙光義也有超強實力,他的兩個侄子完全不是他的對手,他能夠繼承趙匡胤的全部政治遺產,政權也很穩定。元成宗鐵穆爾雖然是皇太孫繼位,但他登基后立即實行輕徭薄賦,停止大興土木,限制諸王勢力,重用漢臣,能夠平衡各方勢力,政權也很穩固。明惠宗朱允炆繼位后大力削藩,雖然玩脫了,但繼承帝位的是他的叔叔朱棣,也算是個二代,叔侄相殘,但畢竟肉爛在了鍋里,明太宗朱棣又是個不世出的“太宗”,他的能力足以讓洪武舊臣、建文舊臣統統閉嘴。清朝二代們,雖然也上演了奪嫡之爭,但失敗的多爾袞卻成了第三代帝王福臨名義上的爹,他沒有兒子,也就沒了篡位的野心,而且還恰到好處的摔死了,福臨平穩的度過了政權不穩的階段。
秦朝、西晉、隋朝沒能度過“二代危機”,只能二世而亡,而漢唐宋元明清這些大一統王朝成功規避了“二代危機”陷阱,也成為歷史上壽命較長的大一統王朝。
綜上,創一代能夠協調各方勢力,達成權力平衡,創二代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肯定要玩完。
如何讓前朝貴族、本朝新貴、皇室諸王、外戚勢力、士族集團都從新朝中分一杯羹,并對利益分配感到滿意,真是一個技術活,這個技術活非得雄才大略之主不可。
所以,二世而亡不是個例,而是歷史的通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