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后的安居,風里帶著一絲深秋的涼意,街頭的香氣先暖了起來——零食鋪騰出門面炒板栗,鐵桶烤爐里的鮮紅薯裹著棉被保著溫,亮晶晶的糖葫蘆串放在展架上。這些“秋冬暖心三件套”的背后,是一群把小攤子當成“事業”的街頭主理人,他們用雙手把尋常日子,焐得又香又甜。
![]()
糖炒板栗
主理人的“小攤”
藏著煙火氣的巧思
![]()
街角的零食鋪悄然生變,老板化身“美食家”,開辟出新“食”界:主店旁隔出一方小天地,支起板栗爐,剛出爐的板栗香氣四溢。
![]()
![]()
![]()
也有人選擇靈活經營,張哥今年返鄉安居,每日備好30來斤新鮮板栗,下午準時在街頭出攤。他炒得很細——每顆板栗都要親自劃十字,“這樣炒的時候能裂口,剝著不粘殼”,他坐在小馬扎上,手里捏著小剪刀,剪得又快又準。
![]()
若是有人路過點單,他更是游刃有余:剛出鍋的糖炒栗子,熱氣騰騰,用牛皮紙袋一裝,立馬上稱。“剛炒的板栗配著奶茶,暖心又暖胃!”吆喝聲里滿是活力。
烤紅薯
![]()
8年小攤
守著老客的“專屬甜”
![]()
老城區菜市場旁的巷口,吳孃孃的烤紅薯攤,是不少人記憶中的8年老味道。鐵桶烤爐就擺在巷口,里面碼著剛洗干凈的鮮紅薯,炭火烘得桶壁發燙,上面蓋著舊棉被留住熱氣,掀開棉被,蜜薯的焦香混著炭火味就鉆了出來——從最開始一斤7塊,到現在一斤10塊,吳孃孃的攤沒挪過地方。“每天三十多斤,多了烤不透,少了老客來晚了吃不上”。
![]()
巷口后來多了好幾個烤紅薯攤,可老客還是認吳孃孃的——有人買紅薯時會嘮兩句“今天孫子放學早,特意來買個甜的”“上次你給的那個流油的,孩子愛吃得很”。吳嬢嬢總笑著應:“我的紅薯不挑大的,就挑甜的,老客吃的就是這個味兒。”
![]()
糖葫蘆
街頭巷尾
把“甜蜜”做進糖衣里
![]()
![]()
安居的小巷里,糖葫蘆的甜香總能勾住行人的腳步。步行街頭周大哥的夫妻檔前,暖光映著展架上兩排誘人的糖葫蘆——小串的山藥豆適合孩童,傳統大串山楂是成年人的心頭好,還有近年來興起的花式糖葫蘆也深受熱捧。周大哥專注地給新鮮山楂去核穿串,熬糖時緊盯鍋子,“糖熬老了發苦,嫩了粘牙”。老板娘笑著提醒顧客“慢點吃,別沾到衣服”。
![]()
![]()
不遠處巷尾,另一家糖葫蘆攤在下午準時出現。展架雖小,卻將糖葫蘆碼放得井然有序,暖光下晶瑩的糖衣晃得人挪不開眼。小伙子守著沸騰的新糖漿,現熬現穿:“放久了不脆,只能做一點賣一點。”
兩個小攤都將“甜蜜”二字,深深融進了那層晶瑩的糖霜里。
![]()
這些街頭主理人,沒有花哨的招牌,也沒有網紅的噱頭,他們只是把小攤子當成自己的“小天地”。
這個冬天,不妨多繞兩步路,去街頭的小攤子前停一停,買份熱乎的吃食,聽著攤主嘮兩句家常,你會發現:安居秋冬的暖,就藏在這些小攤子的香氣里,藏在主理人的笑臉里,藏在每一口熱乎的甜里。
(鄧學兵/唐蘊儀/李珊珊 來源:安逸安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