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水紅、上洋黃、上金黃、上品綠、
上大紅、上深綠、上水紅、上黑色、
鋪綠、描金、上白粉、染紅……
王學(xué)勤老人站在炕上
操作這一串神秘口訣
為一只“頂流錦鯉”注入靈魂
王學(xué)勤是中國唯一
以“粗活兒”形式繪制楊柳青年畫的藝人
民間藝術(shù)的“掃地僧”
今年91歲
![]()
王學(xué)勤
Part 01
年畫頂流的“斜杠魚生”
“缸魚”是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一種,它的“魚生”要追溯到19世紀的天津楊柳青。
老例兒中要在過年時,把象征“連年有余(魚)”的年畫貼在水缸上方,這種沒框沒軸的“低配年畫”,是對應(yīng)楊柳青年畫“細活兒”的“粗活兒”,“缸魚”就是粗活兒年畫的“當家魚”。
眼前這只萌萌的錦鯉,身披蓮花,吐著“吉利話”的泡泡,極致樸拙、鮮艷地游出新春的吉意。
舊日海河水質(zhì)渾濁,缸魚年畫還有另一個作用——抓一把明礬扔在水缸里,水澄得清不清,看看倒影里的缸魚是否清晰就知道了。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還是百姓家中的“飲用水質(zhì)檢魚”。
![]()
天津大學(xué)馮驥才博物館還原了往日天津人廚房掛起缸魚年畫的場景
因為兼具雙重功用,“缸魚”曾有著輝煌“斜杠魚生”。每逢年節(jié),楊柳青老百姓家中家家都貼缸魚,妥妥的民間年畫頂流。
農(nóng)民出身的王學(xué)勤,從祖輩手中接過畫筆和棕刷,70多年來堅持手工制作缸魚年畫,他的作品風(fēng)格粗獷、飽和度拉滿,你看——它是不是要分分鐘躍出紙面?
![]()
Part 02
百年刻板背后的天津絕活兒
用蘸子往版上涂色,蓋上畫紙均勻一壓,一個坯子就完成了;再將坯子放在門扇上繪制、上色,調(diào)整修改,一張“缸魚”就成了。
“現(xiàn)在的電腦挺厲害,點一下就能印出一沓子畫。可有一樣,那些都沒我這個顏色好。”王學(xué)勤手捧顏料笑著,像個不出世的絕世高手。
這絕頂艷麗的“缸魚”,要歷經(jīng)十幾道嚴謹工序完成,怎么起筆、如何配色,全憑手感和經(jīng)驗,就算AI發(fā)起“深度思考”也趕不上,因此至今找不到平替。
![]()
王學(xué)勤說,自己手頭有十幾種版樣,有一些木案子是從祖輩那傳下來的,“有塊版子是太爺留下來的,怎么也有150多年了!現(xiàn)在拿去天津大學(xué)馮驥才先生那兒做展示了。”
于是,跟隨這條“百年缸魚”的蹤跡,記者又來到了天津大學(xué)馮驥才博物館,終于在布展中的中國年畫史展廳得見“缸魚前世”。
![]()
展廳一隅還原了缸魚年畫誕生的老畫室——有土炕上的煤油燈,有斑駁的顏料碗和老舊的畫筆,在兩扇年畫坯子下,一塊百年刻版被安靜放置。
就是這黢黑的面板,印出了世上最絢爛的錦鯉。
Part 03
挖出泥土里的時代芬芳
“缸魚”本是民間的貼畫,如今從百姓灶間轉(zhuǎn)身進入了博物館。百年非遺的“一半身子”成了博物館的文物,“另一半身子”仍在津沽大地上熱氣蒸騰、活色生香。
這是天津文化的神奇生命力,更是天津人的生命力。
馮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里,寫了一群身懷絕技的民間“大神”,王學(xué)勤也正是這樣的一位奇人。
![]()
他總提起過去的事兒,記得自己十幾歲就背著年畫滿胡同吆喝:“買畫貼嘞,買畫貼嘞……缸魚嘞!”但他的年畫,始終走在時代里。為了留住年畫的“顏值”,他以骨膠調(diào)色;為了適應(yīng)收藏者的喜好而調(diào)整刻板尺寸和年畫題材,國外的買家源源不斷。
他說不懂“匠人精神”,但手里的活兒容不得半點含糊,用他的話說,“第一張和第一萬張,都要畫得又艷又旺!”他告訴徒弟畫年畫的訣竅——不靠技法多高,而是要下地干活兒,把泥土里最原始的感覺畫出來、再染進去。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天津,80歲以上還在堅守非遺手藝的老匠人超百人。他們大隱隱于市,藏著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也有讓人敬佩的通達心態(tài);他們追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樂觀地守護著傳統(tǒng)。
看到王學(xué)勤的“缸魚”,也就看到了時間刻度背后寶藏手藝人們。他們步履不停,連接起津派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脈絡(luò),激蕩出超越時間的力量。
這才是時代文化中的頂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