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第十五屆全運會火炬以“三地聯動,四城同傳”的恢弘氣勢,開展傳遞!
廣州站傳遞全長11.6公里,共設50棒接力,從600年歷史的鎮海樓奔向時代前沿的海心沙,圓滿收官!
![]()
第1棒:跳水奧運會冠軍楊景輝(左)
![]()
第50棒:廣東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
從1987年的六運會,2001年的九運會,到2025年的十五運,廣州已經三度與全運結緣。
變的是火炬傳遞的形式,不變的是廣州的城市初心。
![]()
路線向新中軸邁進,無人車加入傳遞
本次全運會火炬傳遞,路線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
從承載數百年記憶的鎮海樓,到見證近代風云的海珠廣場,從冠軍輩出的二沙體育訓練中心,再到現代氣息濃郁的海心沙城市客廳。
火炬沿著從傳統中軸向新中軸邁進,完成了一次穿越古今的巡禮。
新中軸是廣州面向國際的城市會客廳,彰顯出國際化都市的現代氣派。
![]()
城市新中軸上的海心沙
而這條中軸線的形成,正是廣州“以賽興城”的有力印證。
回望六運會之初,天河體育中心的落成,不僅承載了一場體育盛會,更激活了一片土地。
![]()
1987年,天河體育中心剛剛落成
它遠不止是一座場館,更是一個強大的“城市增長極”,成功牽引城市發展重心東移,催生了天河商務區。
此后,亞運會國際性賽事的契機,進一步加速了珠江新城CBD、廣州塔、海心沙等新地標的規劃與落成,使新中軸線日臻完善,成為展現國際化都市形象的核心載體。
與此同時,傳統中軸線作為廣州2200多年建城史的見證者、廣府文化的發祥地與核心區,依然在火炬傳遞中占據重要位置,體現廣州對歷史文脈的珍視。
![]()
600多年歷史的鎮海樓
與這份傳承同樣珍貴的,是廣州對全民參與初心的堅守。
1987年六運會時,廣州就組織了大規模群眾性火炬接力跑活動,有2160名運動員參與;
2001年九運會時,有廣東省和廣州市各界群眾代表約5000人參加起跑儀式。
![]()
第九屆全運會火炬傳遞
2025年十五運延續了這一傳統,本次火炬傳遞,廣州站全長11.6公里,其中跑動傳遞4.8公里,無人駕駛車輛轉場6.8公里,由68位火炬手完成接力。
68位火炬手隊伍中,涵蓋科技、民航、通信、醫療、金融、援藏、文藝、美食等不同領域,護士、騎手、育嬰員、環衛工人等平凡、接地氣的市民代表名列其中。
火炬手隊伍也有來自不同行業的星光人物。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翟惠玲、粵劇表演藝術家曾小敏、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廣東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等。
![]()
第4棒: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宏(左)
![]()
第5棒: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翟惠玲
而無人駕駛加入的創意,既呼應了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的發展命題,又直觀展現了廣州的科技創新實力。
別忘了,全運會的火種還來自深海——由海洋地質二號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的海底采集。
從深海點燃的火焰,再由無人車傳遞轉場,這畫面是不是超有科技感?
![]()
火炬通過無人駕駛車輛轉場
而這份科技感的追求并非一時興起,其源頭早在2001年的九運會便已埋下——那屆全運會,正是廣州“科技全運”理念的初次實踐。
當年,正值全球互聯網科技蓬勃發展之際,九運會開展了首次火炬網絡傳遞活動。電子火炬以虛擬形式沿京廣線傳遞,歷時42天,吸引了高達9500多萬人次的關注和1271萬人次的參與。
從當年互聯網時代的弄潮兒到現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領跑者,廣州通過無人駕駛等硬核科技,再次定義了大型體育盛事與尖端科技結合的新高度。
![]()
形象設計三度變遷,文化特色不變
火炬傳遞的標志與吉祥物設計,同樣體現著時代變遷中的文化傳承。
本次全運火炬傳遞標志“海焰之靈”,以意象化的視覺語言展現灣區氣象。
![]()
下方是涌動不息的海浪,代表著海洋的廣袤與深邃,象征著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
上方一只靈動的中華白海豚躍出海面,熊熊燃燒的火焰舞動,既展示了十五運會吉祥物的風采,又象征著全運會的圣火。
回望廣州歷次全運盛事,吉祥物的演變脈絡清晰可辨——
從六運會羊城概念的“陽陽”,到九運會以南粵醒獅為原型的“威威”,再到此次以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為原型的“喜洋洋”與“樂融融”。
![]()
左圖六運會吉祥物“陽陽”,右圖九運會吉祥物“威威”
![]()
十五運吉祥物“喜洋洋”與“樂融融”
形象在變,載體在變,但其中所承載的地域文化認同、不斷深化的生態理念,以及始終貼近市民情感的表達方式,卻始終如一。
變的只是外在形態,不變的是廣州乃至整個大灣區,不斷積淀的文化自信與為民所喜的傳播初心。
對在地文化的展示與傳播是另一不變的主題。
無論哪屆全運會,廣州的火炬傳遞都是展示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5年十五運火炬傳遞沿途,廣州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
這些節目既包含廣州街坊熟悉的粵曲、粵劇,也有年輕人喜愛的滑板運動、街舞表演。
20世紀80-90年代廣為流傳的經典粵語歌曲由歌者進行串燒演繹,這些承載著一代人共同記憶的旋律,是嶺南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聲音符號。
![]()
粵劇表演
而滑板騰空、街舞飛揚,則是力與美的交響,展現著大灣區青年昂揚躍動的身姿,他們以這樣的方式致敬十五運、呼應全民健身的熱潮,為這場體育盛會注入蓬勃的青春能量。
廣府美食技藝也在傳遞活動中展示,如現場制作蝦餃、非遺乳豬等,讓大家一邊看火炬接力,一邊感受“食在廣州”的魅力。
從六運會到十五運,從傳統接力到無人駕駛,從千年古城到活力灣區,火炬一路前行,照亮的是廣州“以賽興城”的發展路徑。
變的,是不斷創新的科技手段與表現形式,不變的,是這座城市對群眾參與的堅持、對文化傳承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