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殘特奧會的籌備熱潮席卷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蓬江這片兼具活力與底蘊的土地,正以體育為橋,向世界展現其獨特魅力。作為賽事承辦的重要節點,蓬江不僅將見證競技場上的拼搏與榮光,更藏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密碼——這里文脈綿長,孕育了很多領域影響深遠的標桿人物,為這片土地刻下鮮明的文化印記。
一、嶺南心學的開山鼻祖:陳白沙
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由于長期居住于新會縣白沙里(今屬蓬江區白沙街道),世人尊稱其為“白沙先生”。身為明代心學的奠基者,他是嶺南地區唯一從祀孔廟的大儒,堪稱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陳白沙像
陳白沙的治學之路,體現了執著探索與赤子初心。二十一歲時,他憑借博聞強記在會試中榮獲副榜進士,得以進入國子監深造。此后,他遍訪名師,師從明代大儒吳與弼,領悟耕讀之道。后歸鄉修筑“春陽臺”靜坐悟道,經過十年靜修的堅守,凝練出獨特學術主張。在京師國子監的考試中,他撰寫名篇《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中深邃哲思驚艷眾人,一舉名震京師,被時人盛贊“真儒復出”。當時,朝中官員與文人紛紛前來求學問道,更有人將他薦為“為賢之寶”,期望他能在朝中任職。然而陳白沙始終無心仕途,而是念及母親體弱,揮毫撰寫名篇《乞終養疏》,以真摯情感陳情請求歸鄉。憲宗皇帝被其孝心打動,準其歸鄉,并授予翰林院檢討的官職。這種放棄仕途、守護孝親的選擇,正是陳白沙崇文重孝的生動寫照。
![]()
位于陳白沙祠內的貞節牌坊背后有“母節子贒”橫匾
在學術上,陳白沙突破傳統桎梏,主張“學貴知疑”“學貴自得”,倡導開放學風,融合禪學靜慮、道學修煉與儒學專一之精髓,形成“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的自得之學。其心學思想影響深遠,四方學者慕名而來,《明史?儒林傳》稱“宗獻章者曰江門之學”,“江門”之名隨白沙思想傳遍天下。
![]()
時人認為,“新會之所重于天下者,以有江門道學、崖山忠節在。”
圖片來源:明萬歷《新會縣志》
作為教育家,他秉持有教無類的宗旨講學數十年,嘉會樓前弟子云集,既有歷任三部尚書的湛若水、官拜首輔的梁儲,也有普通百姓。民間傳唱 “但愿先生長福壽,年年教我寫文章”,正是對他誨人不倦精神的贊頌。
![]()
茅龍筆書法《慈元廟碑》
在藝術領域,他以圭峰山茅草制白沙茅龍筆,書寫出蒼勁的“飛白”,其草書被屈大均贊譽“自成一家”。更在古琴藝術實踐中構建了白沙琴學,整理《古岡琴譜》,成為清代嶺南琴派立派的重要思想源頭。
![]()
位于長堤歷史文化街區的釣臺故址
如今,“白沙祠”“碧玉樓”“陳白沙墓” 靜靜矗立,“釣臺故址”“白沙公園”供人緬懷,心學宗師的精神仍在蓬江代代相傳。
二、毛主席贊譽的 “國寶”:陳垣
![]()
陳垣
陳垣(1880~1971),字援庵,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石頭鄉(今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青年時期,他既潛心治學,又懷抱報國之志。1901年,他以考取新會縣試第一名并被取為秀才。1905年,協同潘達微等人創辦《時事畫報》,撰寫反帝反封建的文章以啟迪民智。1908年,又與友人創建光華醫學堂,冀以西方科學救國。此后,他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以筆為武器傳播革命思想,將“報國”二字銘刻于人生底色之中。
![]()
《老父識民權》
陳垣于1907年發表于《時事畫報》
1913 年,陳垣當選國會眾議院議員,北上參政。雖在政府機關任職,他卻從未停治學腳步。1917年,《元也里可溫考》發表,震動中外學界。此后數十年,他歷任教育部次長、京師圖書館館長、北大國學門導師、輔仁大學校長等職,既育英才又拓學術疆界,從《開封一賜樂業教考》《火襖教入中國考》等宗教史著作,到歷史年代學、避諱學、校勘學的創造性論著,構建起嚴謹考據體系。其書室“勵耘”及“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門聯,正是他治學修身的注腳。
![]()
陳垣(左二)與學生啟功(左一)、劉乃和(左三)、柴德賡(左四)的合照
1937年北平淪陷以后,陳垣堅守輔仁校長之職,拒任偽職,選講顧炎武、全祖望的著作喚醒學生氣節,更著《通鑒胡注表微》“劃忠奸之界,肅春秋之義”,以史學守護民族精神。1948年,他拒絕國民政府赴臺邀約,選擇與青年們一起迎接新時代的曙光。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北師大校長、中科院歷史所二所所長等職,被毛主席贊譽為“國寶”。后來,陳垣更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奮進不止,以79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勵耘精神”成為蓬江兒女共同的文化楷模。
三、“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
![]()
戴愛蓮(1916~2006),祖籍今蓬江區杜阮鎮,1916 年生于特立尼達華人望族。9歲初涉芭蕾,14歲赴英國倫敦,系統學習芭蕾、現代舞與拉班舞理論,嘗試融合各流派之長,著名舞蹈大師安東·道林贊譽戴愛蓮:“她有天才的素養”。
![]()
邊疆音樂舞蹈大會相關圖片
圖片來源《清明(上海)》 1946年
雖生于海外,戴愛蓮卻始終心系祖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她在英國義務演出援助祖國抗戰。1939年,在祖國危亡之際,她毅然歸國,在艱苦條件下創作大量抗日主題舞蹈。長期操勞讓她身染重病,甚至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但這未動搖她對舞蹈事業的執著。她既堅決拒絕國民黨反動勢力的拉攏,又奔波各地教授舞蹈,為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
戴愛蓮創作的舞蹈《荷花舞》
新中國成立后,戴愛蓮以極大的熱忱投身于舞蹈事業:中央歌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北京舞蹈學校等頂尖舞蹈機構均由她創建,為國家培養了大量舞蹈人才。她深愛中國民間藝術,抗戰期間,戴愛蓮不畏艱險,毅然學生助手前往祖國的邊境地區采風,并在1946年策劃了“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在重慶、上海公演后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同年,她又將中國傳統舞蹈引入美國,讓世界目睹中國舞蹈之美。1981年,為表彰戴愛蓮為中英友誼及為舞蹈做出的貢獻,她的雕塑頭像被放置在了英國皇家舞蹈學院的大廳,揭幕時她深情表示:“榮譽屬于我的祖國。”
![]()
戴愛蓮與其頭像的合照
這位舞蹈界翹楚,始終懷著熾熱家國情懷。早在國外時,她便認定“中國的唯一希望就是中國共產黨”。2005年12月26日,90歲高齡的她在病榻上加入中國共產黨,圓了畢生心愿。2006年2月9日,戴愛蓮逝世,將全部財產捐給中央芭蕾舞團,在生命最后一刻,她心中唯有國家。
陳白沙的“求新守孝”、陳垣的“篤實守節”、戴愛蓮的“家國赤誠”,共同鑄就蓬江文脈的精神內核。如今,這份精神仍在蓬江延續,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成為連接海內外蓬江兒女共同的文化紐帶。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蓬江發布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