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將于11月9日在廣州舉行,未來的約兩周時間里,粵港澳三地的18座城市將舉行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全運會,目前盛會開幕已進入了最后的倒計時,部分比賽項目也已經先期舉行,作為東道主,大灣區一切準備就緒,其中場館的改造煥新與跨境賽事的通關保障尤為令人關注,也開辟了全運會歷史上的先河。
場館煥新
本屆全運會的運動員規模已超2024年巴黎奧運會,為了迎接賽事,共有105個場館場地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全運會新建場館共計5座,為近幾屆最低,而在全運會歷史上也第一次有了不新建任何大型場館的案例。
本著“節儉”與“綠色”的理念,本屆全運會的場館建設以“煥新”為核,通過原址改造、科技賦能增加了場館的功能性,以滿足全運會的需要。
![]()
深圳市體育中心
拿深圳市體育中心為例,這個地標性建筑始建于1985年,是上世紀80年代深圳“八大文化設施”之一,也是深圳首個獲得“魯班獎”的建筑。
目前的深圳市體育中心包含一個4.5萬座的專業足球場和一個1.6萬座的綜合體育館,足球場將承辦男子U18、U20組別足球賽事和射箭項目,而綜合體育館則將舉辦羽毛球和飛鏢比賽。其中專業足球場原本是一個可容納3.2萬人、帶跑道的綜合性體育場,據深圳市體育中心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專家呂佩蕾介紹,“體育場的改造屬于保護性重建,保留了場館外圍的72根柱子與環梁,其余部分均拆除重建。”煥新后的體育場可兼顧賽演等多方面需求,作為本屆全運會的足球賽事舉辦地之一,觀眾在這里可以獲得最佳的足球觀賽體驗。
![]()
觀眾席距離球場最近處僅9米,看臺采用了符合人體工學的鏤空座椅設計,可保證長時間觀賽的透氣與舒適,該項設計獲得了德國紅點獎,是國內體育設施設備行業獲得的首個紅點設計大獎。此外,場內同時設置4塊高清大屏,可滿足觀眾多視角觀賽需求;草坪保養方面,通過“呼吸系統”和“人造陽光系統”,可以讓草坪始終處于最佳狀態。
![]()
除了助力觀眾沉浸式觀賽,場館設計也頗具人性化,智能化衛生間系統可根據人流情況實時進行超半數比例的男女衛生間切換,有效緩解大型活動中衛生間排隊長的問題。體育場與體育館均配備AR導航功能,觀眾檢票入場時,可通過小程序進入場館導航頁面,若需前往特定觀眾區,只需選擇對應區域,系統便會提供具體指引路線。比賽結束后,觀眾前往停車場尋車也可通過該功能操作,為觀賽全程提供便利。
與體育場相鄰的綜合體育館經過改造后最多能容納16000個座位,配備了專業羽毛球燈光、大屏顯示系統、可開合屋蓋和可折疊移動式斗屏等,呂佩蕾表示:“‘開合屋蓋+可折疊移動式斗屏’系統,可實現16項賽事的快速切換,這樣的設計既可以滿足高級別籃球賽事對斗屏的需求,也可以實現場館作為室外網球場的功能,球場木地板下方還預埋了制冰管道系統,可快速轉換為冰場……”
深圳市體育中心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了十五運場館設施的強大承載力與黑科技,包括珠海橫琴國際網球中心、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等全運會場館都代表了國內乃至國際頂尖水準,在保證全運會賽事成功舉辦的同時,賽后利用也落到了實處。比如深圳所有的永久性場館賽后利用率可達100%,深圳灣體育中心拆除了圍墻,變成“共享健身區”;深圳市體育中心的地下商業街將串聯8個主題公園,形成一個集觀賽、商業、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商業體。
![]()
史上首次出現跨境賽事,揭秘無感通關
本屆全運會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是一大特色,而在馬拉松和自行車項目上也將實現全運會歷史上的首次“跨境”賽事。
十五運會田徑(馬拉松)比賽線路全程42.195公里,選手們需經過深圳灣口岸進入香港賽段,深圳賽段距離約20.345公里,香港賽段距離約21.85公里,實現“一線連雙城”的獨特賽事體驗。
深圳灣口岸作為賽事人員出入境推薦口岸、物資出入境指定口岸,也將承擔深港跨境馬拉松賽的保障任務。據深圳邊檢總站深圳灣邊檢站邊防檢查處副處長孫嬌嬌介紹,針對跨境馬拉松,為了確保賽事通關高效順暢,邊檢創新實施“前置查驗”,在賽事起終點設前置查驗區,參賽及保障人員提前辦理邊檢手續,賽事期間通過口岸區域無需停留;同時通過手環定位、人臉識別等技術保障,異常情況可及時報警處置。
![]()
2025年2月23日,2025深港馬拉松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馬拉松)測試賽在深圳和香港舉行。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視覺中國 圖
今年2月23日,深圳灣口岸曾組織了深港跨境馬拉松測試賽,在此基礎上聯合海關、邊檢等單位制定臨時封關管理及賽事當天人車物通關保障方案,屆時,所有參賽人員及車輛均需于賽前裝上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的設備及戴上連接全球定位系統的手環,加上賽道直播監控及無人機監控,全程跟蹤及記錄人員和車輛軌跡以實時掌握人員及車輛進出口岸的資料,目標實現“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障礙”。
深圳海關行郵監管處行李物品監管科科長陳云輝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人員通關保障方面,海關在旅檢口岸設置“專用通道”和“無障礙查驗區”,確保涉賽人員高效、便捷通關。同時,在物資通關保障方面,開設涉賽物資專用窗口,對火炬等提供專門通關方案,對體育用品實施“專人提前對接、口岸即到即驗”模式,提升通關效率。
除了馬拉松賽事,本屆全運會公路自行車賽將于11月7日至9日舉行,設男子個人計時賽、女子個人計時賽、男子個人賽和女子個人賽4個小項。其中,男子個人賽將首次串聯粵港澳三地,并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橋作為賽道,是十五運會唯一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標志性賽事,也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自行車賽事。
![]()
比賽線路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連接香港、澳門、珠海、橫琴等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城市道路,賽程為231.8公里,其中香港段55.8公里,澳門段13.5公里,珠海段117.7公里,橫琴段44.8公里,104名參賽運動員將先后6次通過香港、澳門、珠海三地口岸。
和馬拉松賽事相似,本次公路自行車賽也將通過人臉識別、前置查驗等技術手段,讓運動員們在230公里的賽道上以40公里以上的時速,6次無感快速通過港珠澳大橋三地口岸。賽事進一步彰顯了港珠澳大橋“灣區紐帶”的價值,通過體育賽事實現有機聯動,為未來更多的跨境活動提供了樣本。
珠海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珠海賽區執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閔云童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賽事的跨區域協調機制、服務保障體系已完全跑通,今后跨境賽事具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是全運會史上賽道最長的自行車公路賽事,也是粵港澳三地在同一天一起承辦的跨境賽事,在全運會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是對大灣區體育賽事融合創新的一次重要探索。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把類似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賽長期地舉辦下去,打造成一個跨境賽事的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