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廳現場
近日,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油畫學會、徐萬茂美堉公益基金會主辦的“仰山—許江藝術展”在寧波美術館開幕。展覽通過油畫、雕塑及影像作品,從浙之山水、葵之劇場、葵蓮共生三個場景,對許江的藝術創作進行了一次全景式呈現,構建起一場傳統與當代、視覺與哲思的山水精神對話。
在“三江口”之畔的寧波美術館,與許江頗有緣分。20年前,正是許江建議將這個迎來送往的老碼頭鑄就為公共文化地標。此次許江將他歷時20年、每日穿行杭州“三江口”到“最葵園”工作室創作的作品在此展示,具有特殊意義。
許江是一位勞作者。
20多年前,在小亞細亞高原上,在廣袤地平線上的葵原中,許江與葵邂逅,開啟了他“用一支畫筆種葵”,如農夫般的葵園勞作。在這“遠望”中,遭遇葵園,在“致葵園”中,見證“重新生長”并“精神綻放”,在“來自葵園的報告”中,吟唱“東方的葵頌”。
許江常說,他的人生有三座山:福州的福山是啟蒙的搖籃,三明的茶豐峽是磨礪的熔爐,杭州的象山則是事業的根基。這三座山不僅是他生命軌跡的坐標,更化作他筆下山水的精神底色。
在許江的山水觀里,“山”是“天地之心”的具象化,既有“全山”的渾厚,也有“立山”的剛勁,更有“煙山”的蒼茫。這種山水觀,脫胎于中國傳統畫學理念,卻又注入了當代人的生命感悟。
20多年來,許江以中國大地上的葵原與山水為現場,以油畫、水彩和雕塑等多種表現方式,鑄煉現代中國人的“仰山”情懷。本次展覽以“仰山”為題,通過“所念皆山”“燎原的現場與吟嘯”“火的荒原在生長”三個篇章的交響,從浙之山水、葵之劇場、葵蓮共生三個場景展開許江的山水世界,構建一場貫通傳統與當代、視覺與哲思的山水精神對話。
![]()
晚風為誰而追(油畫) 280×720厘米 2009年 許江
許江是一位吟詩者。
許江有兩支筆,一支畫筆,一支文筆。畫筆讓“不可見”成為“可見”;文筆是對繪畫的追問和反思,呈現“可言說的思想”。他把繪畫當成一種學問來做,“畫人畫語”是一個繪畫勞作者的雙語。基于畫家本人的繪畫體驗,他的文字頗有畫面感,又富有哲理,撥開了繪畫現實困境中的迷霧,他的目光所及之處皆有洞見:
在國內最先提出“圖像時代繪畫何為”的世界性問題,是在技術文化背景下思考當代藝術的境遇和繪畫的命運。這啟迪我們在AI時代,繪畫的使命是警惕被技術所規制,重尋藝術的感性方式,努力在繪畫中“化生活”,在虛擬現實的圖像中重構世界。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近年來,許江帶領青年藝術家赴名山大川采風寫生,寫生機、寫生意、寫生氣。每到一處,在游山覽水中,必定涌出詩,與同道分享在場的欣喜與感悟。
山水存詩意,草木寄人心。他曾說,畫山水時,總感覺自己“化入了山水中,和山水一起呼吸、舒展”,正是中國文人“澄懷味象”的當代詮釋。
在他的詩畫中,與古人對話,與今人開生面:在生發潘天壽重要作品的藝術現場感懷而作,在丹崖翠屏中書寫“雁蕩的山”;在富春江嚴子陵釣臺的登臨中,描繪“云山蒼蒼”“江水泱泱”; 在尋訪華山的林泉高致中,感悟山水的“真我”與“真物”。因為許江所念皆山。
李白詩曰:“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 許江以四明山為主題為寧波國際會議中心創作18米巨幅《千山奔海圖》,并作詩:
四明群峰無主巒,云竇古剎蒞中央。
東山東湖匯東海,春花春樹伴春長。
令人動容的是,許江的筆下不止于胸中的山川丘壑,更有與時代共鳴的深切關懷。他將個人的生命體驗、藝術遭遇的問題與時代的精神脈搏相連,讓山水成為一代人的心靈史詩。
![]()
共生會否可能(雕塑) 2010年 許江
許江是一位教育者。
中國的山水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傳統,而是流動的血脈。作為卓越的藝術教育家,許江在擔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年期間,堅守中國文化主體精神,打造了“國美”模式。
在全球境域與本土自信、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嚴肅人文關懷與時尚娛樂潮流互動共生的格局中,許江明確提出當代文化境遇下“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術思想,提出“行健、居敬、會通、履遠”的“校訓規箴”,弘揚“像工匠一般勞作、像哲人一般思考”的“哲匠精神”,強調“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在國內藝術院校首開本科“兩段式”改革;首創并主持建立美術學實踐與理論復合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提出“杭州動漫之都”建議,播下了動畫游戲教育的種子,今天已碩果累累。
在山水化的校園中,許江與師生“同游”,以“空間建造與精神塑造共構”主導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建造,它是學生心靈成長的場所和精神家園,凝聚成“大學望境”。
他向新生贈送特殊的開學禮物——兩支毛筆、一冊智永《真草千字文》字帖和《國美美文》,提倡“勞作上手,讀書養心”。他開創全國藝術院校畢業展示季先河,在畢業典禮上講授從藝之道,與學生的藝術之路同行、共綿延。
許江的藝術人生,俯身耕耘、昂首詠懷、提攜后學,將個人的藝術探索升華為對一代人精神家園的筑造,正是一場勞作者、吟詩者與教育者的“仰山”之行。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2025年11月2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勞作者、吟詩者、教育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