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常德的街邊米粉攤就飄起熱氣,老板熬湯需要四個小時,用牛骨和牛肉慢慢燉煮,肥腸要仔細清洗好幾遍才放進鍋里,三鮮粉里的蝦仁、香菇和瘦肉都按老方法搭配,米粉煮得軟滑之后,先盛湯再放配料,最后撒上蔥花和酸菜,本地人每天換著花樣吃澆頭,為了嘗個新鮮,也成了生活習慣,這種早餐方式就是把日子過成固定的節奏。
![]()
做醬板鴨必須用養足半年的麻鴨,時間短了肉質就松軟,先用十幾種香料腌上整整一天,掛起來晾干再進爐烤,最后刷一層特制辣醬,這辣味不沖鼻子,是慢慢滲進肉里的,越嚼越有滋味,朋友聚會時撕一塊分著吃,自己在家追劇也能啃半只,不用多說話,味道自然在嘴里打轉,吃這鴨子,嘗的是那份耐心和默契。
![]()
藕片切得薄薄的,泡進鹽水去掉澀味,下鍋快速翻炒,辣椒和花椒一起爆出香味,講究的是邊緣有點焦黃,中間還是脆生生的,吃的時候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聽著就覺得過癮,這道菜不是要比誰更辣,而是讓清甜的味道和麻辣的滋味互相襯托,不管是在宴席上還是家里做飯,只要端上桌,肯定能被吃光,大家都忍不住要再夾一片。
![]()
擂茶不是用開水沖泡出來的,而是靠石臼慢慢搗磨出來的,把綠茶、花生和芝麻一起碾成糊狀,再加點熱水攪勻,可以做成咸的也能做成甜的,夏天喝了能解暑,冬天喝了能暖身,干活累了還能提神,這活兒看起來簡單,其實很費力氣,擂的動作本身就有點像在翻老黃歷,現在年輕人很少自己動手做,但老一輩的人還在堅持,他們覺得少了親手擂的那股勁兒,味道就總感覺不太對。
![]()
燉粉和湯粉不同,得用砂鍋慢慢煨上十五分鐘,粉條吸足了骨頭湯的滋味,豬肉片和炸豆腐沉在鍋底,湯汁變得濃稠起來,吃的時候粉條微微顫動,味道全都融在里面,這道菜不用著急,也不求驚艷,就是讓人慢慢等待、細細品嘗,湘西北人做事也是這樣,不愛搶風頭,只講究穩當踏實。
![]()
糖油粑粑是用糯米做的團子,炸好以后裹上糖漿,外皮變得酥脆,里頭還是軟糯的,吃著甜卻不膩人。在整條街飄著辣味的城市里,糖油粑粑就像一個調皮的娃娃,忽然冒出一陣溫柔的甜香。放學路上買上一塊,邊走邊啃,手指沾了糖也顧不上擦。大人們也喜歡這味道,說這是他們小時候的記憶。糖油粑粑雖然不上宴席的臺面,卻總在人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像是這座城市悄悄塞給你的一顆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