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銷過萬”?這樣的成績在如今的汽車圈,甚至已經算不上“爆款”標配。
近年來,不少車企開始熱衷于用“大定成績”造勢。伴隨“金九銀十”新車上市潮的到來,各類大定“喜報” 更是扎堆出現。從車企公布的大定數據來看,新車上市24小時內大定破萬已成常態,更有甚者創下“分鐘級”破萬的紀錄。消費者搶車的架勢,仿佛在超市搶購打折白菜。
![]()
圖片來源:各車企發布的大定海報
“如果按照各家公布的訂單數加起來,都有1億了。我們沒有參與這種‘數字通貨膨脹’。現在車企曬訂單越來越偏向營銷噱頭,既不利于產銷匹配,最終還容易‘給自己挖坑’。”在前不久的NIO Day媒體溝通會上,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如是說。
在此之前,有業內人士表示:“自今年年初至今,中國乘用車市場‘小訂’數量已突破5000萬臺,其中80%的訂單在新車發售72小時內完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9月,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124.1萬輛和2124.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9%和13.7%。
從實際交付量來看,車企公布的“小訂”“大定”訂單數量,大多與最終的實際交付有較大差距。
大定訂單數量,正成為車圈“皇帝的新衣”。
動輒過萬的“數字游戲”
目前,車企在新車上市期間公布的訂單數據主要包括小訂和大定訂單。
所謂小訂,指消費者為表達購車意向而預先支付小額款項,金額通常為2000元至5000元,甚至有些不到1000元。小訂具有較高靈活性,消費者可隨時退款,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
大定則意味著購車流程進入實質階段,消費者此時已確定車型配置,簽署正式購車合同并支付一筆金額更高的定金,大定金額以1萬元至2萬元較為常見,由于車企會根據大定訂單進行排產交付,大定款項通常是不可退的。
不過,當前汽車行業中,也有車企將大定金額降至1000元,甚至出現99元下訂政策,還有車企將意向客戶都算進訂單里。也有一些企業給了消費者1天至3天的大定“猶豫期”,其間仍可取消訂單。
傳統汽車時代,“月銷過萬”是定義一款車是否為爆款的基本條件,而這一指標也是第三方公布的實實在在的銷量。如今,車企開始頻繁發布大定甚至小訂訂單海報,而銷量往往是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1萬輛起步。
以近期新近上市的車型為例,售價24.98萬起的理想i6僅5分鐘就實現大定破萬。鴻蒙智行旗下的全新問界M7上市,5分鐘大定破1萬臺,1小時破3萬臺,24小時達4萬臺。吉利銀河旗下旗艦插混大六座SUV銀河M9,上市24小時大定破2.3萬臺。限時售價45.59萬起的極氪9X也創造了上市13分鐘大定訂單破萬的成績。蔚來旗艦SUV全新ES8上市,售價40.68萬起,baas租電29.88萬起,更是在發布36小時后實現大定數量超5萬輛的成績。
而在此之前,爆款小米YU7更是創下3分鐘內大定突破20萬臺的紀錄。不過,如今再對比實際交付數據,二者之間也存在不小的差距。6月26日,小米首款SUV車型YU7上市,官方給出的數據是3分鐘內大定突破20萬臺,1小時大定突破28.9萬臺。但受到產能限制,終端銷量方面,小米YU7在9月首次突破2萬輛銷量大關,達到22225輛,環比上漲36.2%,進入9月中國汽車銷量榜TOP20。也就是說,小米 YU7的9月終端銷量也僅為初期1小時大定數據的7.7%。
一般來說,預售訂單可以反映潛在購車群體對于產品的市場反應。車企需要通過預售訂單初步收集用戶對車型、續航、智能配置、配色等的偏好,為生產計劃提供精準參考,協調零部件采購與生產線資源,降低盲目生產帶來的成本浪費。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真實的訂單數據。實際操作中,無論小訂、大定及鎖單數據均由車企自主公布,缺乏第三方監管,疊加用戶退訂、轉讓訂單,產能限制等情況,真實性無從考證。因此,部分車企為制造“爆款”假象,大肆鼓吹訂單數量,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和焦慮情緒刺激下單,最終達到促單目的。
也就是說,除了少數幾個真正的爆款車型,大部分新車“預售即火爆”“上市即火爆”都經不起推敲。
車圈“泡沫經濟”背后的“營銷焦慮”
事實上,中汽協與乘聯會每月都會發布汽車銷量數據,不少車企也會公布旗下車型的月度銷售數據。
近年來,伴隨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一些車企開始公布周訂單量、周排名,用各種限定詞標榜旗下車型在特定時間段、特定細分領域“第一”的排名,并大肆宣傳。
如今,用限定詞比拼排名都不夠了,畢竟這些數據需要時間沉淀。車企急不可耐地在新車上市期間“卷”小訂和大定訂單數據,營造新車上市即被“哄搶”的熱鬧氛圍。
對于車企來說,通過公布大定訂單數字,來打造車型的熱銷狀態,無外乎兩種目的:一方面是給消費者、合作伙伴和市場信心;另一方面則是在營銷焦慮的時代,以此震懾對手。
目前,汽車行業內“訂單注水”不僅是車企的營銷手段,甚至還形成了一條“利益鏈條”。有汽車業內人士爆料:“有廣告公司在新車發布會前幾個月就開始策劃‘小訂過萬’數據,一是讓消費者覺得是爆款,二是哄領導開心。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隔不了幾個月就交付了,幾個月之后進入平銷期(平穩銷售期),都藏不住的。”
原高合汽車工程師楊悅卿此前表示,由于成本高、風險大,找外部供應商刷單只是一小部分車企的做法,真正的刷單大頭是車企自己的經銷商和銷售。比如在小訂環節,經銷商和銷售會先用自己的錢支付,將名額以及小訂的官方優惠權益囤起來。后續有人在小訂期之后去店里看車,銷售也能用這些優惠權益吸引顧客下單,將囤著的小訂名額轉給顧客。這種模式下,車企獲得漂亮數據,銷售掌握營銷籌碼,經銷商與主機廠上演“共贏”戲碼,小訂名額就像車輛一樣,從車企“批發”給了經銷商。
不過,如果車型未能取得預期銷量,壓力又轉移給了經銷商。數據顯示,2025年9月全國汽車庫存總量已達304萬輛,盡管庫存系數1.35低于警戒線,但庫存預警指數連續多月高于50%榮枯線,顯示超過半數經銷商面臨銷售不及預期的壓力。
大量訂單集中在早期大定階段也造成部分車型“曇花一現”的現象。由于有前期的訂單積累,車輛可以在上市初期做到銷量快速攀升,但是在消耗完積累訂單以及上市初期的流量紅利后,便出現銷量急轉直下的現象,甚至淪為市場中的邊緣車型。
此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還曝光了汽車行業存在“零公里二手車”現象。所謂“零公里二手車”,就是已上牌卻沒開過的新車。經銷商或廠家為達成銷量目標,將新車登記注冊后,立即轉入二手車市場銷售。這些車表面是“二手”,實際與展廳新車無異——膜未撕、椅未坐、胎無痕,唯一區別是價格直降20%—30%。車企用這樣的方式刷高了銷量數據,但長此以往,“零公里二手車”又會擾亂新車市場的價格體系,損害行業根基。
![]()
圖片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
2025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啟動為期三個月的專項整治,重點打擊夸大、虛假宣傳行為。其中包括引用、捏造虛假數據,選擇性披露銷售數據,巧立名目發布銷量排行等各種榜單。不少專家呼吁建立透明機制,如比對訂單與車輛上險量、完稅數據,以核實真實交付情況,并對數據嚴重偏差的企業予以懲戒。
數據泡沫帶來的短期熱度,終究無法替代真實的產品力與市場口碑。在中國汽車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的今天,行業也應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之路,真正實現長期、健康的發展。
作者:劉珊珊
編輯:鄭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