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北秋來早,季節把大地調成收獲的色調。
山西右玉,蒙古高原通向中原的咽喉孔道,西伯利亞寒流南下的天然風口,也曾是毛烏素沙漠風沙肆虐的前沿地帶,如今卻是層林蔥蘢中點綴著紅黃,書寫豐收的喜悅。
面對“十山九禿頭”的荒蕪,右玉人民七十多年接力奮進,在這片林木綠化率不足0.3%的不毛之地,種活1.3億棵樹,造出近170萬畝林,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水草豐茂、和諧共生的塞上綠洲,也鑄就了偉大的右玉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
進入新時代,右玉人永葆初心,精心守護著親手養育的樹木,厚植綠色底蘊,主動作為激發生態紅利,走上鄉村振興之路,為“兩山”理念寫下右玉注腳。右玉精神這筆寶貴財富正被接力傳承,大力弘揚,指引著這片土地譜寫新的綠色傳奇。
護綠
右玉人以頑強、智慧與堅守,賦予這片神奇土地綠色底氣,拉開新時代“塞上綠洲”的生態長卷。
——題記
“前半輩子種樹,后半輩子護樹。”
67歲的護林員康墜蘭站在松濤園里,對記者說出這句話,她的身后是連綿林海。
![]()
游客在右玉松濤園生態景區拍照(2025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發(裴元新 攝)
2022年是新城鎮石頭河村村民康墜蘭的“分水嶺”,那之前,她栽了大半輩子的樹,溝里、坡上,荒山、禿嶺,村邊、鎮邊。那之后,她是全縣800多名護林員之一,每天在沙梁上“種出的景區”內巡護。
“護林更難,種樹費的是力氣,看樹費的是心血。”她說。
這不僅是康墜蘭的故事,也是大部分右玉人的寫照——他們的命運,早已與樹緊緊相擁。
新中國成立初期,右玉曾被風沙逼至絕境,面臨沙進人退、舉縣搬遷的生存危機。為了能在這片土地上活下去、活得好,當地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開啟了一場持續七十多年的“綠色接力”。
奮戰到“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右玉在山西率先實現全域宜林荒山基本綠化,林木綠化率躍升至57%,真正將“荒漠”變成了“綠洲”,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生態傳奇。
“所有的荒山都綠化了,再也找不出一塊大片宜林地。”右玉縣林業局局長沈強告訴記者,即便這樣,右玉人也沒停下種樹的腳步。“我們見縫插針,提升通道、景區造林綠化,每年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種下80萬株苗木。”
除了持續補綠,運用科學手段保綠和護綠,成為右玉人的新使命。
“小老楊”是右玉的先鋒樹和功勛樹,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右玉唯一能成活的樹種。“局部綠起來”“風沙鎖起來”“窟窿補起來”,大部分依靠它們的功勞。
右玉的綠化,不光靠“人定勝天”的奮斗精神,更靠尊重自然、科學造林。
“陽坡檸條陰坡松、溝底河岸沙棘林、通道村鎮栽楊柳、林中進草草間林”,從最初僅有的幾種耐旱樹,到今天30多個樹種科學搭配,針闊混交、喬灌結合,右玉人用半個多世紀構建起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生態屏障。
六七十年過去,一些“小老楊”漸漸老去。
右玉人忍著不舍,在成排的老楊樹間栽下新綠,逐步對40多萬畝退化林進行修復改造,并將“隔株更新”“半帶更新”等經驗寫入未來林業工作規劃。
“我們看待樹,就像看待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孩子。”采訪中,不少干部群眾這樣說。
的確,在右玉,栽活一棵樹,是一場與風沙、干旱、嚴寒的漫長較量。人們常說,一棵樹要“栽三年、扶三年、勤澆勤護又三年”。
守護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右玉人用上了所有能用的方法。
![]()
右玉縣護林員許仙蘭騎著電動車巡查防火情況(2025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發(裴元新 攝)
在林業局的防火監控中心,31個點位的旋轉和紅外攝像頭實時覆蓋全縣八成林地,一旦發現煙霧或熱量異常,系統自動報警。
遠程監控、語音提示、“防火二維碼”,鄉鄉設立管護站、村村配備護林員,右玉建立起“山山有人看、處處有人管”的立體管護網絡,還出臺保護林業生態的專門文件,科學防治林木病蟲害。
清明燒紙祭奠先人,是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為了樹,右玉人正在改變這個習俗。
“四月風大草干,林中見不得丁點火星。”殺虎口風景名勝區馬營河村黨支部書記朱義說,右玉人用“新風”減少隱患,如今右玉人清明祭祖只獻花、不燒紙。
用綠
從遍野新綠到遍地生機,右玉探索出綠色賦能的內涵式發展之路,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樣本。
——題記
“綠的問題解決了,還要解決富的問題。”
問及是否打算搬下山住,73歲的王占峰一口回絕。他舍不得離開石炮溝。望著遠處青翠的山梁,他揮著那雙粗大變形、皸裂滿繭的手,談起自己的新規劃,眼里閃著光。
![]()
右玉縣一處青翠的山梁(2025年10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鄧浩然 攝
43年前,他剛承包下這千畝荒溝時,七溝八岔,西梁遍沙、東坡陡峭,連牛羊都進不來。他一路攔溝打壩、背苗上山,一守就是一輩子。到2018年,這片地已從千畝荒溝變成了三千畝山林,“終于把樹種滿了”。
山一綠,水就來了,土也肥了。王占峰陸續改造出一百多畝噴灌地,種上杏樹,溝里還淤積成兩個小水庫。曾經的荒僻之地,臥羊山深處的石炮溝,如今成了當地人采摘休閑的好去處,光這一項,每年就為他帶來五六萬元收入。
![]()
王占峰在修剪杏樹枝條(2025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浩然 攝
綠色,曾是右玉人抵御風沙的生存屏障,如今,已成為他們奔向幸福的生態資本。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右玉廣大干部群眾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綠化中發展,在發展中綠化,持續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
每年九、十月,開車穿行于右玉的廣袤林海,不時會遇見開著小貨車、三輪車的村民,車斗里滿載著一串串紅艷艷的漿果。
這是沙棘。這個為右玉治沙綠化立下汗馬功勞的功勛作物,如今正在為右玉群眾的腰包鼓起來貢獻新的力量。
從防風固沙的“治沙功臣”到助農增收的致富能手,右玉沙棘角色的變遷,見證了一段從無到有、久久為功的奮斗史。
![]()
這是山西獻果園生物科技公司展出的沙棘產品(2025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發(裴元新 攝)
“41年,我就干了這一件事。”剛退休的右玉縣沙棘研究所原所長曹滿這樣說。自1984年沙棘研究所和首家飲料廠在此成立,右玉的沙棘產業從育種種植起步,逐步轉向深度開發。如今,全縣30萬畝沙棘林已形成年產值約3億元的產業規模。
“果、葉、籽、渣,全部‘吃干榨凈’。”山西獻果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艷如介紹,目前已開發出六大類40多種產品,從飲品到功能性食品,產業鏈不斷升級。
每到秋季,漫山沙棘果紅,村民一剪一筐,換來真金白銀。“僅采果一項,右玉群眾每年能收入約6000萬元。”曹滿說,一兩千戶人家,干倆月每家能掙三五萬元。
生態優勢,正不斷改寫經濟版圖。
“春種一坡,秋收一甕,除去籽種,夠吃一頓”,改革開放前右玉吃了20多年救濟糧。如今,旱地玉米畝產超千斤,耕地從2011年的67萬畝擴至2024年的78萬畝,糧食產量從3萬噸穩步增長到6萬噸。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右玉在2018年成為山西省首批摘帽的國定貧困縣之一。
奮斗,從未止步。
“右玉在發展道路上始終堅守綠色本色。”縣長石生華表示,“綠色產業正日益壯大。”
在這片日漸豐茂的土地上,特色農業蓬勃發展,沙棘、生態羊、雜糧等億元級產業鏈持續壯大。地理標志產品從1項增至8項,農產品線上銷售額從十年前的零突破躍升至去年的4.5億元。
好生態不僅帶來好收益,更塑造出“有風無沙”的綠色名片。去年右玉優良天數達324天,清潔能源產業同步崛起,裝機容量達260萬千瓦,19家新能源企業在此集聚,“風光儲數”一體化格局正加速成形。
曾經的治沙陣地——黃沙洼、小南山、蒼頭河,如今已變身為森林公園與熱門打卡地,為“旅游興縣”筑牢根基。作為山西首個全縣域4A級景區,右玉憑借生態旅游、避暑康養、體育賽事等業態,2024年迎來超620萬人次游客。
生態產業的繁榮,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右玉縣脫貧人口去年人均純收入突破1.8萬元。
這個數字,是十年前的8倍。數字背后,是右玉人民翻越貧困山巒的壯舉,是徐徐鋪展的美好生活嶄新圖景。
擴綠
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右玉精神接力弘揚,從這里走向全世界,持續滋養人心,綠色種子跨越山海,共綻美麗芳華。
——題記
“說種樹咱是實踐者,講精神咱是傳承者。”
站在曾經奮戰多年的黃沙洼,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干部學員和游客,75歲的王明花用右玉方言講述著種樹的歷程。即便已經講了七八百遍,那段與風沙搏斗的歲月,依然驚心動魄。她心中涌動的,不只是自豪,更有深深的慶幸。
![]()
這是右玉黃沙洼種植的“小老楊”(無人機照片,2025年6月11日攝)。新華社發(裴元新 攝)
“樹種活了,吃飽穿暖了,這輩子不白奮斗。”作為右衛鎮頭水泉村的老支書,王明花從9歲起就跟著大人在黃沙洼種樹,一種就是一輩子。“沒想到老了老了,還成了右玉干部學院的‘講師’。”
對于右玉精神這項寶貴財富,右玉人始終倍加珍惜,堅持大力弘揚和學習。
“每年5月到9月,差不多要講一百多場。”從2018年至今,王明花在黃沙洼已講述七八百場,向數萬人傳遞“種樹的故事、種樹的精神”。
這是山西右玉干部學院的“土課堂”之一。作為弘揚右玉精神的主陣地,學院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培訓干部15萬人次。除“學習弘揚右玉精神大興調查研究”等特色課程外,還打造了黃沙洼、蒼頭河等27個現場教學點,讓學員“實地看、當面聽、親身悟”。
![]()
右玉干部學院(無人機照片,2025年6月11日攝)。新華社發(裴元新 攝)
“實地走過,和當事人直接交流,改變了我對右玉的印象,對精神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山西省和順縣下石勒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晉禹在參加完培訓后感慨,“一代接著一代干”這句話,在自己心中有了更重的分量。
除了精神的傳遞,右玉嬗變的故事和綠色實踐的經驗,也在走向更遠的世界。
金秋時節,右玉的原野由碧綠轉為淺黃,淺草沒過馬蹄。從空中俯瞰,黑、白、棕各色駿馬姿態矯健,在天地間自由馳騁,生機勃發。
占地4700畝的玉龍馬園中,400多匹純血馬價值不凡,這里已成為中國純血馬繁育的重要基地。每年5月到9月,每周六下午,玉龍國際賽馬公開賽準時開賽。1600米的跑道上駿馬飛馳,8000人的看臺座無虛席。
從戰馬到家畜,再到賽馬,這片土地上的“馬角色”不斷演變。每年百余場常態化賽事,讓右玉在這個獨特賽道上跑出了國際影響力。
在右衛古城,攝影愛好者李月峰的生態攝影展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人。他鏡頭下的右玉,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自然秘密。
老一輩右玉人慣見麻雀,卻只在窗花和鞋底上見過鴛鴦,面對李月峰拍出的鴛鴦照片,他們最初的反應是“不相信”。
“右玉的變化,鳥兒最知道。”160多種鳥類先后出現在李月峰的取景框里,每年都有新發現。而《右玉縣志》記載,20世紀80年代,當地鳥類僅有30多種。
影展不遠處的廢棄城關糧站,不久前剛剛結束了“2025第十二屆右玉寫生季暨第四屆國際水彩藝術周”,來自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的藝術家與中國創作者齊聚于此,來了一場色彩盛會。
這個由廢棄糧站改造而成的“藝術糧倉”,每年也是七八千名美術院校學生的寫生基地,藍天、樹海,長城、古堡,田野、落日在這里交匯,在筆下涌現。
![]()
右玉縣由廢棄糧站改造而成的“藝術糧倉”(2025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發(裴元新 攝)
“右玉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場景,而來這里的人,又把右玉的故事帶向更遠。”右衛藝術糧倉美術館負責人郭夢陽說。
創造“右玉奇跡”的治理方案,也在世界舞臺閃耀。2024年,右玉以“70多年治沙造林與生態修復的生動實踐”,榮獲國際獎項“新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
七十多年的生態文明實踐,右玉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貢獻出可行的“右玉范例”,展現出堅定的中國力量。
面向未來,右玉人步伐鏗鏘,正如話劇《右玉》中那段動人的吟唱:
“一年一場大風刮,刮開了漫山遍野萬朵花。
塞上邊關今猶在,古往今來是誰改變了咱!”
來源:新華社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