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荊州、張



![]()

![]()
他們的生活總是在路上
一份自帶卻無處加熱的午飯
一場無處躲避的急雨
都曾是奔忙中最真實的無奈
但如今
一個叫做“荊江驛站”的地方
成了他們可以安心停靠的港灣
讓我們透過外賣小哥張志豪的講述
看看一個150平方米的驛站
如何承載起成千上萬次奔跑后的溫暖停靠
如何讓“被看見”的渴望落地生根
以驛站為家 為城市奔跑
我是張志豪,一名餓了么外賣騎手。每天清晨城市未醒,我已騎著電動車穿梭街巷;夜幕降臨萬家燈火時,仍奔波在路上,只為準時送達每份熱乎餐食。今天能作為騎手代表發言,我既激動又忐忑——激動于我們這群“城市穿梭者”終于被看見、被重視;忐忑于怕自己笨拙的語言,道不盡這份關懷的溫暖。
![]()
干外賣這些年,風雨兼程是常態。夏天烈日炙烤路面,汗水浸透衣衫貼在身上,連呼吸都帶著熱氣;冬天寒風像刀子刮臉,手凍得僵硬,仍要攥緊車把不敢耽擱。更無奈的是:自帶飯菜時,無處加熱;雨雪天氣時,無處歇腳;手機斷電時,無處充電;顧客差評時,無人知道我們的苦;想喝口熱水、吃口熱飯還沒落腳地;帶娃的伙伴更要在工作與育兒間艱難平衡。我們像城市“漂泊者”,看似與城市緊密相連,卻找不到安心停靠的“港灣”。
直到安心橋社區荊江驛站出現,北京西路506號那150平方米的空間,徹底改變了這一切。第一次進門,我就被滿眼溫暖打動:免費充電設備整齊擺放,再也不用愁手機沒電;微波爐隨時能用,熱口飯菜暖胃又暖心;烘干機、空調、雨傘、飲用水一應俱全,寒暑風雨都能在這找到舒適。尤其驛站專門設了母嬰室,為帶娃伙伴解了后顧之憂,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
更驚喜的是“騎手服務窗口”。以前辦事要跑多個地方,浪費時間還耽誤工作,現在在這里就能“一窗通辦”。這個小窗口不僅服務我們228名騎手,還輻射周邊數千家企業店鋪,打造出“10分鐘服務圈”。加上社區整合的黨群服務中心資源、暖心的“騎士友好餐廳”,真正實現了“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飲水、累可歇腳”。
荊江驛站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微心愿”項目精準解決子女托管難題,讓我們能安心工作;“安心課堂”從交通安全到職業技能,每節課都干貨滿滿,幫我們從“體力型”勞動者向專業方向發展。更讓我們自豪的是,在這里我們不只是服務接受者,更是社區共建者。我和20多位伙伴加入“騎小安”志愿服務隊,累計參與60多次基層治理——跟著社區巡邏維護秩序、參與環境整治、幫居民解難,從“旁觀者”變成社區“主人翁”,找到了新的自我價值。
我深知,驛站的建成運營離不開政府、社區、企業等各界的努力。從選址規劃、物資配備到日常維護,每環節都凝聚著心血:領導多次調研優化布局,社區工作人員打理細節,社會各界捐贈支持。這份沉甸甸的關懷,我們每位騎手都銘記在心。
如今,荊江驛站像一座溫暖的橋,連接起我們與社區、城市。它讓我們從“漂泊者”變成“主人翁”,從“服務對象”成長為“治理力量”,我們也是這座城市很重要的一份子!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這樣的驛站能更多些,覆蓋訂單密集區和偏遠區域,讓更多伙伴受益;也盼著驛站能完善功能,比如加些簡易體檢設備、開健康講座,再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幫我們更懂這座城。
作為騎手,我們會把溫暖化為動力:工作中更守時禮貌,用優質服務回饋社會;生活中積極參與志愿活動,維護驛站環境;出行時遵守交通規則,做城市文明的“流動宣傳員”。
未來,我們會繼續穿梭街巷,用速度傳遞溫暖,用服務傳遞真情,和大家一起共建更有溫度的美好城市!
戳圖↓下載江漢風客戶端
不錯過每一條精彩新聞
來源:荊州黨旗紅
記者:蔡靜文
責編:王璇 /編審: 王媛 /監制:江敏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了解荊州大小事
關注荊頭條視頻
請點轉發擴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