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哈嘍,大家好,小林哥這篇國際評論,主要來分析特朗普最近的外交行程,看看這些大場面有著怎樣的博弈?
![]()
特朗普的兩把算盤:中期選舉要贏,家族要賺
事情的走向和之前預料的一樣,很多人都在說特朗普會不會談判、有沒有誠意,但這根本不是重點。
美國喊著 “加百分之百關稅” 之類的硬話,都是表面功夫,真正要搞懂的是特朗普到底想要啥,看懂這個才能摸透當前局勢。
為啥相關的博弈進程會推遲?核心原因是中期選舉對特朗普來說太重要,必須拿下。
![]()
這場選舉的結果直接決定他接下來能不能穩住執政的底子,還會影響共和黨以后在國會、在全國的話語權,比短期的貿易吵架、外交扯皮重要多了。
從特朗普上臺到現在,外人看著他好像在 “憋大招”,其實他所有動作都圍著明確的目標轉,沒偏離過核心。
特朗普最主要的目的,是給自己和家族撈實實在在的好處。
![]()
靠著總統身份的影響力,他家族關聯的企業在某些領域賺的錢變多了,這些都能從公開的財務報告里看到。
這種靠權力給自家生意鋪路的做法,說白了就是利用執政的便利幫家族搞錢。
公開信息顯示,特朗普家族旗下的酒店、地產生意,在他當總統期間,好幾次拿到和政府相關的合作機會,還得到政策照顧,這種看起來 “名正言順” 的利益輸送,就是他核心想法的直接體現。
![]()
另外得清醒看看美國現在到底還有多少能對抗的實力,就算全世界陷入長期的博弈消耗,時間也不站在美國這邊。
經濟上,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 到 2023 年,中國 GDP 每年平均增長 4.5%,處于合理范圍。
而美國這幾年的增速忽高忽低,在 1.2% 到 2.9% 之間波動,而且到 2023 年底,美國的債務已經漲到 33.1 萬億美元(這是美國財政部 2023 年 12 月公開的數據)。
![]()
在產業鏈方面,中國已經有了完整的工業系統,在新能源、5G 這些新興領域的技術也走在前面。
美國則一直被 “制造業空心化” 的問題困擾 ——2023 年美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只占 GDP 的 10.3%,比中國的 26.8% 低不少。
一旦美國沒法靠軍事手段施壓,2023 年美軍在亞太、歐洲的部署成本比前一年增加 12%,國會一年里三次為軍費預算吵起來,它在全球博弈里的主動地位會更弱,這一點不用太擔心。
![]()
![]()
歐洲成了 “提款機”:美國霸權游戲里,盟友的麻煩
特朗普剛執政時搞的那些施壓手段、訛人套路、造聲勢的操作,核心邏輯是試探各方的底線。
試了好幾輪之后,他明白美國沒法在長期對抗里占絕對優勢,就退了一步,繼續搞高壓態勢,既不讓自己顯得 “白忙活一場”,也為后來撈好處打基礎。
而俄烏沖突的爆發,剛好成了他用這個策略的抓手,他所有相關操作,其實都是做給歐洲盟友看的。
![]()
波蘭聽了美國的話,斷了中歐班列的一些關鍵路線。
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的數據,2022 年中歐班列開了 1.6 萬列,比前一年多 9%,但因為波蘭段通行變慢,整條線路的運輸成本比前一年漲了 18%,最后這些成本全落到波蘭本地企業頭上。
荷蘭也在美國的壓力下,出臺了半導體設備出口的限制政策,不讓 ASML(荷蘭光刻機企業阿斯麥)給中國賣先進的光刻機。
![]()
但根據路透社 2023 年 6 月的報道,美國沒提前跟荷蘭政府說,就私下跟中國一些半導體企業達成了技術合作的默契,結果 ASML 少賺了約 87 億歐元的訂單,荷蘭說白了就是先被美國當 “棋子” 用,用完就被扔了。
美國讓歐洲斷中歐班列、搞 “穿透性制裁”,本質上是 “借別人的刀,辦自己的事”,算的全是利益賬。
特朗普根本不是真的想跟東方長期對抗,要是真這么干,反而會讓歐洲撿便宜,這跟美國的全球戰略完全對著來。
![]()
他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在俄烏沖突里表現出 “支持歐洲” 的樣子,逼著歐洲盟友也跟著對東方施壓,最后把歐洲的經濟利益、戰略利益變成美國的實際好處,讓歐洲成了大國博弈里 “最后掏錢的人”。
“大國打架,小國遭殃” 的規律,在現在的國際格局里特別明顯。
![]()
根據歐盟統計局 2023 年 2 月發布的數據,2022 年歐盟跟美國做生意,逆差(買的比賣的多)達到 1920 億歐元(大概 2100 億美元),比 2021 年多了 47%。
同一時期,歐盟買能源花的錢比 2020 年多了 7800 億歐元,其中從美國買液化天然氣的價格,是從俄羅斯買管道天然氣的 2.3 倍。
這些數據背后,其實就是美國通過定能源出口價、主導貿易規則,系統性地從歐洲撈好處。
![]()
![]()
亞太破局,格局在變:霸權沒那么硬了,合作有新玩法
現在的全球格局,就像一場 “權力重新分配” 的博弈局:美國雖然還頂著 “全球霸主” 的名頭,但實際實力已經撐不起這個頭銜。
2023 年美國軍費占 GDP 的比例達到 3.5%,是 2010 年以來最高的,可還是沒法完全控制中東、亞太這些關鍵戰略點。
而中國在經濟總量(2023 年 GDP 達到 126 萬億元,占美國 GDP 的比例升到 70.3%)、貿易規模(2023 年外貿總額 42.07 萬億元)、產業鏈完整性這些方面,已經有了能跟美國抗衡的實力,卻一直沒主動去爭 “霸主” 的標簽,反而把這個身份繼續留給美國。
![]()
包括亞太、東盟以及日本、韓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都處于 “看著不動” 的狀態:既不想隨便站隊,又想在格局變化里撈點自己的好處。
美國的決策者心里很清楚:要是用全部實力跟東方搞全面對抗,最后只會讓其他觀望的國家撿便宜,這既不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也跟它 “靠霸權護利益” 的長期邏輯相悖。
所以美國喊的 “對華施壓”“貿易戰”,大多是裝樣子,核心目標是通過制造緊張局勢,名正言順地從盟友身上撈好處,同時幫特朗普家族搞錢。
![]()
特朗普發起貿易戰,根本不是為了 “對抗” 而對抗 —— 他舉著 “讓美國再次偉大” 的旗號,本質是討好國內選民,背后其實是 “讓特朗普家族再次偉大” 的私心。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8 到 2023 年,美國跟中國做生意的逆差累計達到 2.8 萬億美元,農業、制造業這些依賴中國市場的行業損失慘重。
這種 “傷別人一千,自己損八百” 的結果,決定了他不可能一直只搞對抗,貿易戰只是手段,撈利益才是最終目的。
![]()
雖然美國還頂著 “世界霸主” 的名義,其他國家在它在場時會給點基本的外交面子,避免因為照顧不到位讓美國后來施壓,但特朗普心里其實不滿意,要是有國家主動留他,他肯定會借機多蹭點政治熱度。
現在的他,不管到哪,都像個 “不受歡迎的電燈泡”:各國表面上客客氣氣,其實沒把他的核心訴求當回事,更不想被綁到對抗的陣營里。
![]()
等特朗普走了,亞太國家就能專心推進實際合作,這些合作繞開了美國制造的對抗漩渦,專心搞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展現出霸權沒那么硬之后,全球合作的新趨勢。
真正有標志性意義的,是這一系列會議結束后的大合照,它直接能看出各國在全球格局變化里站哪邊,也預示著未來合作的核心方向。
主動參與進來的國家,用實際行動表明:不想再被美國的霸權邏輯綁著走,而是想在平等合作里一起發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