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關注教育視頻比較多,一天在小紅書上,看見一張圖:
“一個初中生模樣的男孩,草稿紙散在餐桌,媽媽的手指正點著一道幾何題,眉頭緊鎖。”標題是《勤快媽媽,養出懶惰兒子》。
這場景太熟悉了——當代父母的日常,像一根繃到極致的弦,一頭系著“為孩子好”的焦慮,一頭墜著“怕做不好”的恐慌。所以,父母都要用自己的勤快來彌補孩子的不自覺。
可心理學研究早就告訴我們:過度操心的愛,往往是裹著糖衣的控制;
而追求完美的養育,終將困住孩子,也壓垮自己。
過度操心,過度干預,過度緊張,都不利于孩子培養自己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性。
一、過度操心,正在悄悄“偷走”孩子的能力
發展心理學中有個關鍵概念叫“自我效能感”——即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的信心。
這種信心不是天生自帶的,而是在一次次“嘗試-犯錯-解決”的過程中建立的。但當我們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本質上是在替他們完成“解決問題”的環節,結果就是:孩子失去了練習的機會,也喪失了對自我的信任。
舉個常見的例子:
孩子寫作業磨蹭,家長選擇全程陪讀、每題講解;
孩子整理書包丟三落四,家長每天代勞檢查;
甚至孩子和同學鬧矛盾,家長直接出面調解。
這些看似“負責”的行為,實則剝奪了孩子發展時間管理能力、責任意識、社交技能的機會。就像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生活。”
更值得警惕的是,長期處于過度操心環境中的孩子,會形成兩種極端心理:
要么因“被安排”而產生依賴,長大后缺乏主見,遇事就喊“媽媽怎么辦”;
要么因“被控制”而產生逆反,用拖延、對抗來爭奪自主權——“你越管,我越不想做好”。
這兩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想要的。
二、完美父母的執念,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消耗
除了過度操心具體事務,許多父母還陷入另一種焦慮:“我要成為完美的養育者。”——給孩子報最多的興趣班、看最前沿的教育書、控制飲食營養到克數、連朋友圈曬娃都要精心設計“優秀模板”。
這種“完美主義養育”,本質上是父母將自己未實現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同時用“高標準”來緩解內心的不安全感。
當刺激(比如父母的關注、要求)超過一定限度,反而會引發逆反或麻木。就像總被提醒“你要考第一”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而厭學;總被糾正“這樣不對”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嘗試。
更殘酷的現實是:沒有父母能做到完美,而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那些在“足夠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即父母能提供基本的關愛與支持,同時允許孩子犯錯、探索、自我成長——反而表現出更強的適應力與幸福感。
正如溫尼科特所言:“足夠好的父母,就是60分的父母:不必事事周全,但要讓孩子確信‘我被愛著’。”
三、松綁的養育,是給孩子和自己的一場“解放”
那么,如何從“過度操心”和“完美焦慮”中松綁?答案或許就藏在三個關鍵詞里:信任、邊界、接納。
1. 信任:相信孩子有向上的本能
孩子的成長自有其節奏。
三歲不會自己系鞋帶,不代表五歲還學不會;
一年級考試80分,不意味著未來考不上好大學。
我們要做的,是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教方法、給資源),但把“執行權”交還給他們。
比如作業拖拉,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表,但允許他有“偶爾沒完成”的時候;
孩子和同學吵架,先問“你想怎么解決”,而不是直接替他出頭。
信任不是放任,而是相信“試錯”本身就是成長最好的課堂。
2. 邊界:區分“你的課題”和“我的課題”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課題分離”理論:
孩子學習是TA的課題,父母督促是出于愛,但不能代替完成;
孩子交朋友是TA的課題,父母可以引導交友原則,但不能替TA選擇朋友。
當父母停止“越界控制”(比如偷偷翻孩子日記、要求孩子必須按自己的規劃發展),孩子才能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像一棵樹,根扎得越深,越不需要外力扶正。
當下父母的焦慮主要來自我們為孩子過程承擔了責任,卻不自知!要分清責任,父母承擔自己的責任,也讓孩子去承擔TA要承擔的責任。
3. 接納:允許自己和孩子“不完美”
沒有父母能永遠情緒穩定,沒有孩子能事事優秀。
當你因為孩子考砸而煩躁時,不妨對自己說:“我只是個普通人,也會焦慮,但這不妨礙我愛他。”當你發現孩子挑食、不愛看書、性格內向時,也請記得:多樣性才是生命的常態,健康的身心比“別人家的孩子”更重要。接納自己的局限,才能以更松弛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
寫道最后:
最后想分享一個溫暖的研究結論:美國心理學家跟蹤了數千個家庭后發現,那些長大后幸福感最強的孩子,往往不是從小被“過度保護”的,而是在“有回應的愛”中長大的——他們知道,父母會在身后支持自己,但不會替自己走路;父母會為自己驕傲,但更在乎自己是否快樂。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
”少一點“我必須做到最好”的執念,多一點“我已經做得足夠”的底氣;
少一點“孩子不能犯錯”的焦慮,多一點“慢慢來,我陪你”的耐心。“
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而是養出一個“有生命力的人”——而這樣的生命力,恰恰來自于被信任、被尊重、被允許“不完美”的成長環境。
松綁吧,為了孩子,更為了那個在養育中漸漸疲憊卻依然深愛著的自己。
育兒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艱難前行,加入由父母組成的互助群!
你不僅可以獲得鼓勵安慰,還能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同時,我也會持續輸出個人教育經驗和咨詢中的案例分析。
請加我工作微信入群!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聯網大廠HR工作和管理經驗,現已轉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親子教育和關系咨詢。目前專注認知行為治療,擅長解決焦慮和抑郁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