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兒童精神健康相關問題持續受到大眾關注,以孤獨癥譜系障礙(自閉癥)為代表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診療與康復也成為熱點話題。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育遲緩兒童照護者技能培訓(CST)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在渝舉行,來自世界各國的婦幼健康領域專家就如何對包括孤獨癥譜系障礙(自閉癥)患兒在內的發育遲緩和障礙兒童進行科學照護進行交流探討。
![]()
研討會開幕式現場。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攝
上游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過去多年,對于孤獨癥譜系障礙(自閉癥)患兒等有發育遲緩和障礙問題孩子的照護和訓練,大多在醫療機構或專業機構進行。而近年來,家庭、父母等養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孩子進行專業照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本次大會的中國專家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李廷玉教授介紹,孤獨癥譜系障礙(自閉癥)在內的智力發育遲緩和障礙患兒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5歲以前,發育遲緩的孩子主要是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個人與社會等四大能區的發育遲緩,很多孩子是大腦通用系統與專用系統均受損的全面性發育遲緩。5歲后,這部分孩子可能被診斷為智力障礙。
“對這些孩子的照護、訓練,養育者、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尤為重要,過去很少有針對家長、養育者的培訓,很多家長回家就不知道要怎么做了。”李廷玉教授介紹,發育遲緩兒童的養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結合針對性訓練與情感支持對孩子進行照護,非常有利于孩子能力的提升。以日常生活事件為干預載體,將干預融入兒童吃喝玩耍等日常場景開展訓練,可以讓孩子在真實生活中學習各項技能。比如語言能力可通過日常對話、繪本閱讀提升,精細動作可借助搭積木、穿珠子、扣扣子、使用筷子等游戲鍛煉。在互動中,家長還能及時回應孩子的情緒,引導其用正確方式表達需求,學習社交技巧,同時可以糾正問題行為。
養育者的照護并不是簡單的看護,也需要專業的培訓,掌握科學干預方法,同時定期將孩子的照護情況反饋給醫生,根據指導調整照護方案。
作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一直在開展養育者照護技能實施及基層培訓,“前期已經在巫山、長壽等地進行了基礎醫護人員培訓,未來還會繼續將此項工作落地到更基層。”同時,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也將開展全國多中心合作,推動CST項目向全國開展。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黨委書記趙曉東教授介紹,醫院作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搭建了專門的發育遲緩兒童照護培訓平臺,不僅培訓重慶本地醫療人員及相關問題兒童家長,也正在面向全國各省市乃至“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臨床一線醫護人員開展培訓,“我們將通過引進國際先進診療技術,聯合開展臨床研究,一方面持續提升我國兒科精神心理衛生領域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也為需要幫助的國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與合作交流機會,共同推動全球兒童精神心理衛生事業發展。”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