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確實有類似女性更年期的生理變化,但兩者有本質區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徐濤明確指出,女性更年期以“停經”為顯著標志,是卵巢功能急劇衰退的結果;而男性的雄激素下降是漸進式的,沒有明確的“節點”,因此需要結合“癥狀+激素水平檢測”綜合判斷,醫學上的標準名稱是“遲發性男性性腺功能減退”。
從發病率來看,這一問題隨年齡增長明顯升高:
40—50歲男性:發病率約10%;
50—70歲男性:發病率升至1/3左右;
70歲以上男性:發病率進一步增加至2/3。
很多男性覺得“老了就該沒力氣、睡不好”,其實這些可能不是“自然老化”,而是雄激素下降的信號。徐濤主任強調,臨床診斷時,既要關注患者的自我感受,也要通過抽血化驗確認雄激素水平下降,二者結合才能確診。
男性“更年期”典型表現:從生理到心理,多系統受影響
男性雄激素下降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對照女性更年期癥狀理解,主要分為三類:
生理機能衰退:精力不足、容易疲乏、睡眠質量下降;肌肉量減少、骨質疏松加速(骨折風險升高);脂肪向腹部堆積,形成“向心性肥胖”(肚子變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
心理狀態波動:情緒煩躁、焦慮感加重,抑郁癥風險升高;部分人會出現“衰老焦慮”,覺得“人生走入低谷”,甚至產生“死亡恐懼”。
性功能變化:性欲明顯降低,嚴重時可能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陽痿)。
臨床現狀:認知不足,男性就醫率遠低于女性
“女性出現更年期癥狀,大多會主動咨詢醫生,但男性很少這樣做。”徐濤教授坦言,男性“更年期”的概念與女性更年期幾乎同時被提出,但社會關注度和個人認知度相差甚遠。多數男性將精力差、情緒差等癥狀歸為“年齡大了”,不認為是“疾病”,更不會主動尋求專業幫助,導致很多問題被長期忽視,甚至影響生活質量和家庭關系。
深度解讀:男性“更年期”的常見問題:
疑問1:雄激素下降是“必然”的嗎?能通過調理逆轉嗎?
答: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睪丸功能逐漸衰退,雄激素分泌減少是自然生理趨勢,但并非所有男性都會出現明顯癥狀。對于癥狀輕微者,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合理飲食)即可緩解;若癥狀嚴重且確診為“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雄激素補充治療,但需嚴格評估前列腺健康、心血管風險等,絕對不能自行用藥。
疑問2:更年期會直接導致抑郁癥嗎?退休男性為啥抑郁高發?
答:更年期與抑郁癥不是“直接因果”,但關系密切。臨床中常有退休男性因“衰老焦慮”引發抑郁:年輕時覺得“死亡很遙遠”,退休后頻繁生病、身體機能退化,容易陷入“我還能活多久”的負面情緒;再加上雄激素下降影響神經遞質平衡,會進一步加重情緒波動。不過,更年期不是抑郁癥的唯一誘因,壓力、孤獨、慢性疾病等也可能導致抑郁,出現持續情緒低落時,需同時排查心理和生理因素。
疑問3:中年男性“肚子變大”,肯定是更年期的問題嗎?
答:向心性肥胖是更年期的典型表現之一,但不能全怪更年期。雄激素能促進肌肉合成、抑制脂肪堆積,激素下降后,脂肪更容易向腹部聚集;但長期久坐、高油高糖飲食、運動量不足等生活習慣,也是“中年發福”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僅憑“肚子大”就判斷是更年期,需結合身體癥狀和激素檢測結果綜合判斷。
科學應對:4步走,平穩度過男性“更年期”
第一步:先調心態,別被焦慮“嚇倒”
首先要明白,更年期是男性中年后的正常生理階段,不是“丟人”的事,也不是“能力衰退的象征”。
專家建議:出現癥狀時先告訴自己“這是身體的正常變化,能通過科學方式改善”,過度焦慮反而會加重睡眠差、精力差等問題。
第二步:調整生活方式,是最安全的“干預手段”
飲食:清淡為主,少吃高油、高糖、高鹽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質(魚、瘦肉、豆制品)和鈣(牛奶、蝦皮、綠葉菜)的食物,幫著預防骨質疏松;
運動:每周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也可以適當做些力量訓練,既能增加肌肉量,又能改善情緒、調節睡眠;
作息:別熬夜,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規律作息能幫助維持激素穩定。
第三步:癥狀持續不緩解?及時找專業醫生
如果以下癥狀持續 3 個月以上,一定要就醫:
每天都覺得累,休息后也緩不過來;
情緒低落、焦慮,經常跟家人吵架;
性功能明顯下降,影響夫妻感情;
出現不明原因的肌肉酸痛、容易骨折。
建議到正規醫院的泌尿外科、男科或內分泌科就診,讓醫生通過檢查制定個性化方案。
第四步:家庭一起參與,筑牢“心理防線”
更年期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家人的理解很重要。徐濤教授分享一個案例:一位退休高級知識分子因更年期癥狀陷入抑郁,住院后家人每天陪他聊天、一起制定康復計劃,兩周后情緒就明顯好轉。
專家建議:家人要多關注中年男性的情緒變化,主動溝通、少指責,一起面對“衰老”,讓男性感受到“不是自己在扛”。
男性“更年期”是需要被正視的健康問題——它既不是“老了就該忍”的小事,也不是“難以啟齒的隱私”。40歲后,當身體發出“精力差、情緒差、狀態差”的信號時,別忽視、別硬扛、別自行判斷,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用科學的方式調整生活,在家庭的支持下平穩度過這一階段。
“應對更年期的核心,是‘接納變化、積極干預’。衰老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更有質量的中年生活。” 徐濤說。
(民生周刊記者 暢婉潔 通訊員 鐘艷宇)
編輯 | 李雪
責編 | 姜玉函
![]()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