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開診室的門,李大爺拎著體檢報告,眉頭緊皺地坐到了醫生對面。“我今年都做了4次全面體檢了,醫生,這些‘紅字’要緊嗎?”陳醫生翻著報告單,耐心解釋著一些異常指標,其實只是輕微波動,在老年人群體里極為常見。
可李大爺還是惴惴不安:“家里孩子怕我哪一項查少了,非讓我每次都選最貴的體檢套餐。”這不是一位老年人的孤例,越來越多的中老年朋友被“每年必須全套篩查”的觀念綁架,體檢成了負擔。
![]()
但真相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體檢不是越多越好,有些篩查還可能帶來“健康焦慮”甚至“過度醫療”。而令人意外的是,在2023年中華醫學會大會上,多名院士聯名呼吁60歲以上人群體檢應更注重科學與精準,非必要不做某些檢查。
尤其是你堅持的那第3項,可能真的該停一停。那么,哪些體檢項目其實沒必要年年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別走開,今天我們就揭曉。
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全面體檢當作平安的“保護傘”,但實際上,過度體檢正在成為健康管理的新問題。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國內多家權威醫療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60歲以上人群年度常規體檢項目平均數已超過12項,其中32%為重復性篩查項目。但醫學專家如何看待呢?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吳明陽教授等多位權威專家共同提出:
并非所有檢查都適合老年人反復進行;盲目追求全項目篩查,反而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甚至醫療干預;體檢本質是為早期預警、科學防治,不是為數據‘全覆蓋’;
舉例來說,“腫瘤標志物”“血液腫瘤系列”近年來被不少長者主動要求納入體檢套餐。實際上,美國醫學會2019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明確提示,針對無癥狀人群的腫瘤廣泛篩查,陽性率實際僅0.2%-0.5%,而誤診誤治、重復不必要干預的比例卻提升了27.5%。
換句話說,有些體檢,做得多、做得貴,未必就是對健康有益,反而容易“查出毛病、徒增負擔”。
每次醫院排隊體檢,你是否覺得“什么都查一下更安心”?但專家給出的清單中,這4項是常被濫用且非必要性極高的健康篩查:
全項腫瘤標志物篩查
對于無任何腫瘤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60歲以上人群,全項篩查陽性率低,反而容易誤傷一些良性炎癥或生理波動,2019年相關研究顯示12%的老年人常規查出“假陽性”,導致進一步無謂穿刺、手術。
![]()
動態心電監測(24小時)常規重復檢測
動態心電其實適用于有明確癥狀(胸悶、暈厥等)或已患冠心病人群。健康老人頻繁監測,發現的“偶發心律不齊”往往為老年常見表現,并不預示心臟病!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統計,“無癥狀老年人重復心電篩查導致藥物干預比例升高了15%”。
全身PET-CT/高端影像項目
“全身查一遍絕對放心?”其實專家強烈反對將高劑量輻射影像作為無癥狀體檢手段。PET-CT本為腫瘤臨床輔助診斷所用,2022年中華醫學會調查指出,健康體檢中使用該類高價影像,陽性發現率不足0.3%,卻讓60歲以上群體暴露于10倍以上普通CT的輻射劑量。
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系列過度篩查
老年人腎小球濾過率本身會隨年齡生理性下降,“正常波動”不等于“腎衰竭”。過度檢測反而增加焦慮和不必要復查。
類似地,甲狀腺TSH輕度異常在60歲以上屬于普遍現象,大部分為生理波動,無需藥物干預。北京協和醫院老年內分泌科近期數據,57%的老年輕度TSH升高并無實質風險。
而李大爺最常查的第3項“高端全身影像”,正是每年都堅持的“心理安慰式體檢”。殊不知,這正可能帶來“查病查出病”、身心受累的困擾。
![]()
體檢前首選“問診+風險評估”,根據既往疾病、家族史以及生活習慣,個性化選擇項目,不追求“全覆蓋”
每年體檢以高血壓、血糖、血脂、肝腎功能、腫瘤風險家族史篩查為基礎,其余適度進行
定期監測骨密度、肺部X光或低劑量螺旋CT(有吸煙史可考慮)、眼底檢查等,重視常見慢病早期發現
對于“紅字”指標不慌張,部分指標隨年齡波動屬于正常表現,可先復查或生活方式干預為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