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久前,安世半導體被荷蘭政府強硬“接管”,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干的卻是商業干預的活兒。一樁原本屬于市場的事情,最后變成了地緣政治的工具。
而更令人咋舌的,是緊隨其后的澳大利亞智庫ASPI的一份報告,話說得相當直接:光拿下安世不夠,西方應該更主動,搶更多的中國科技企業。
![]()
澳大利亞智庫ASPI
不少人可能還沒來得及搞明白“安世事件”到底怎么回事,就已經被各種觀點淹沒了。這事不只是一個企業的命運,更像是給我們提了個醒——在全球科技角力的大棋盤上,規則說變就變,誰掌控科技,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安世半導體被“硬搶”,不是生意,是政治
安世半導體這家公司,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總部在荷蘭,主營業務和芯片有關,屬于半導體產業鏈里頗有分量的一環。2018年,我國的聞泰科技通過一系列業務操作,成為了它的控股方。說白了,安世已經成了一個中資背景的歐洲芯片企業,這幾年發展得也算順風順水。
可好景不長,2025年9月,荷蘭政府突然宣布,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通過緊急法令把安世半導體直接“收歸國有”了。聞泰科技一夜之間從最大股東變成了“被踢出門外”的角色,連個說法都沒等來。這事,擱誰身上誰不懵?
![]()
別說是中國,連不少歐洲媒體都覺得這事太不對勁。畢竟在歐洲一向講究“契約精神”,你政府說接管就接管,那股東權益算個啥?國際商業規則還講不講了?
更關鍵的是,荷蘭政府并沒有拿出實質性的安全證據,全靠一張嘴說“有可能影響國家安全”。這話聽著是不是有點耳熟?想當年,美國打壓華為的時候,不也是這么說的嗎?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只是一起個別事件,但很快事情就變味了。一個月后,10月底,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跳出來“補刀”,發布了一份重磅報告,標題就很不客氣:《西方的反應還不夠,安世事件表明,我們必須先發制人,搶奪更多中國科技企業》。
![]()
這份報告直白得讓人驚訝,完全沒有遮遮掩掩的意思。它不再掩飾“技術遏制”的野心,而是直接建議美西方政府把參與我國國家科技計劃的企業列入“潛在名單”,預先篩查,提前下手。這不是商戰,這是赤裸裸的政治操控。
更有意思的是,ASPI這家智庫雖然打著學術機構的旗號,但仔細一扒,它的資金來源大多來自澳大利亞政府、美國國務院,還有一些軍工大公司,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妥妥的“政策打手”。它的研究報告,說白了就是為政府服務的“戰略輿論武器”,不可能真正中立。
![]()
這份“搶企業指南”,說穿了就是焦慮在作祟
說到底,ASPI報告的底層邏輯很簡單:只要中國企業發展得快,我們就要設法阻攔;只要中國技術有突破,我們就得提前打壓。他們不是在擔心“安全”,而是在擔心“失去壟斷”。這場科技的競爭,早已不只是技術比拼,而是全球話語權的較量。
報告中反復強調“西方正在失去科技主導地位”,這話雖然沒明說“中國太強了”,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他們怕的,不是安世一家企業,而是像安世這樣的中國科技企業越來越多,越來越強。于是從芯片設備、軟件算法,到供應鏈控制,再到輿論引導,西方開始全方位圍堵。
![]()
過去我們經常聽說“自由市場”“公平競爭”,但一到涉及我國企業的時候,這些原則就全部可以作廢。只要你是中國背景,哪怕是合法收購,也能被說成“技術掠奪”;只要你參與國家科研項目,就能被貼上“潛在威脅”的標簽。這種雙標,不僅令人失望,更暴露出西方在科技焦慮下的失控情緒。
我國外交部之前也已經明確表態:我國的科技發展是開放的、和平的,不搞封閉排他,也不搞技術霸權,更無意挑戰誰的地位。但西方一些國家總是用“冷戰思維”來看待中國的進步,只要我們發展得快,他們就覺得不安。
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的“搶企業”計劃,其實就是企圖用行政手段維持技術領先。但問題是,技術領先不是靠搶來的,是靠自身積累、創新和市場競爭得來的。靠打壓別人來維持優勢,終歸是飲鴆止渴。
![]()
技術封鎖擋不住中國科技的腳步,反而成了加速器
如果說安世事件是一把刀子,那這刀子砍下來的,不只是一個企業,更砍開了中國科技界的警覺。我們終于明白,核心技術不能靠買,更不能靠人家施舍,得靠自己造、自己養、自己守。
這些年,我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不是吹出來的,是一項項扎實的工程堆出來的。根據國際權威技術排名,我國在64項關鍵前沿技術里,有57項已經處于全球領先或者并跑狀態。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幾代科技工作者咬牙堅持的結果。
就拿半導體來說,雖然我們在高端光刻機領域還有短板,但在芯片設計、封裝、材料、制造工藝等多個環節,我國企業都已經站穩了腳跟。像聞泰科技、紫光展銳、中芯國際這些企業,不靠“收購投機”,靠的是實打實的研發投入和市場錘煉。
![]()
國家層面也早就把科技自立作為戰略重點寫進了“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從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到產業政策,一整套機制已經搭好。政府不只是“給錢”,更是在制度上幫企業“解鎖難關”,讓技術從實驗室真正走向市場。
更重要的是,我國并沒有因為西方打壓就搞封閉搞孤立,反而在“一帶一路”合作中推動技術共享,幫助更多國家實現數字化轉型和基礎設施升級。
我們不是要“贏者通吃”,而是希望在全球層面實現共贏。而西方一些國家,一邊高喊“自由競爭”,一邊搞排外封鎖,這種“口是心非”的做派,遲早會被市場拋棄。
![]()
技術的歸宿不在封鎖,而在合作
回到那句最直白的話——“只搶一個安世遠遠不夠”,這句話很囂張,但也很真實,它反映了一部分西方國家的真實焦慮。他們不怕中國偷技術,怕的是中國真的不靠他們,也能做得更好。
但技術不是搶來的,也不是靠制裁壓出來的。中國的科技長征已經走了幾十年,不靠運氣,也不靠討好別人,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硬骨頭精神。越是被圍堵,越是要向前走,這是我國科技人的底氣。
![]()
安世事件或許只是一個節點,但它讓我們看清了國際科技競爭的真相——不是規則的比拼,而是力量的較量。西方不想看到中國科技強大,那我們就更要堅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
這場科技戰,拼的不是誰喊得響,而是誰真能把技術做出來,用得上,賣得出,活得久。未來的勝負,注定不靠搶,而靠韌勁和實力。
參考資料
被外交部發言人點名的這家智庫,到底何面目? 發布時間:2020-07-01信息來源:河南網信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