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溪位于閩東周寧縣城以西五千米處的浦源村,為國家AAAA級景區。這個級別可不低。
數十條山澗清泉,從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匯聚而下,一路峰回水轉,流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七拐八彎,穿村而過。貫村溪流長約一華里,寬僅數米,水深及膝,清澈見底。溪中悠然游著數千尾色彩斑斕的大鯉魚,故名鯉魚溪。名字直白得像村人遞來的粗瓷碗,卻凝結著數百年的光陰歲月。
![]()
“我們鯉魚溪的鯉魚可不一般,略通人性。”東道主笑瞇瞇地開始說道,“它們聞人聲而至,見人形而聚,與人可友善哩。溪邊小店專賣供鯉魚吃的魚食,游客若投食入溪,成百條鯉魚競相覓食,彩鱗翻飛,水花四濺,蔚為奇觀。”
在導游嘴里,鯉魚溪出現于南宋末年。相傳居住在浦源村的鄭氏始祖鄭尚公及其后裔歷來行善積德,至八世祖晉十公時,鄭氏樂善好施已名聲在外,遠近皆知。一天,村中來了一位面露饑色的老媼,還帶著兩個小孩,白天沿戶討飯,晚上露宿村頭。晉十公發現后,把老人小孩請到家中,派人照顧還延請醫生看病。數日后,三人氣色好轉,便要告辭,晉十公親自送他們出村。走到橋頭時,突然人影消失,而溪中卻游出三條鯉魚,對著晉十公櫻唇抬舉,表其謝意。原來,這鯉魚竟是金瓶峰上三位仙姑的化身。從此,村里人就把溪中鯉魚奉為神靈,并立下“人在魚在、誓死護魚、不捕不食、世代相傳”的村規。
如今,數百年過去了,當地人愛魚如命、敬魚如神的規矩始終未變。2008年,鯉魚溪以“三個世界唯一”(魚冢、魚葬、魚祭文)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紀錄“年代最久遠的鯉魚溪”稱號。
![]()
鯉魚溪兩岸的民居頗有江南水鄉的建筑特色,沿溪而建,石木結構,最老的始建于清代,為游客呈現了濃厚的歷史氛圍和傳統風貌。村景幽雅,溪下游建有占地近5畝的鯉魚溪公園,內有鯉魚仙姑塑像、亭臺樓閣、水榭小橋、鯉魚噴泉等專供游客拍照打卡的旅游景觀。
途中,導游指著沿溪家家戶戶在門外修建的“L”形下水道問道:“你們可知這是為了什么?”大家不敢胡亂猜測,只是沉思不語。導游于是揭開謎底:“這是發大水時鯉魚的避難所。”來到鯉魚溪旁,導游又手指溪側的葛蒲告訴大家:“這些長在水里的綠植,為的是讓鯉魚可以銜住,免得它們被山洪卷走。”當地人愛魚、護魚之心切、心細,可謂至矣。
![]()
我們一行人首先去看了鯉魚溪下游的魚冢。這是全國唯一一座鯉魚之墓。冢旁有兩棵被稱為“鴛鴦樹”的水杉,粗糲的樹干上長有巨大的樹瘤,離地三四米處的樹枝交叉,枝葉糾纏相連,形成的巨大樹冠直徑約六七米,頗為壯觀。魚冢前立有用篆書刻寫的石碑,碑后的魚冢中間開了一個孔洞,鯉魚溪里自然死亡或遭到意外的魚,就被村民投入這個孔洞內歸安。葬魚時,司儀會誦讀祭文。
這種獨特的習俗沿襲至今,演繹出當地人魚和諧的濃厚氛圍。這或許是世間最特別的墓園了,墓碑上沒有名字,更沒有生卒年月,遠處鯉魚溪水流淌的聲響,仿佛是魚群的集體呼喚。這一切,讓每一尾魚都活在了人們的念想里——它們用短暫的一生,換來了永恒的思念,或許比世間某些人活得更長久一些。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鯉魚是流傳最廣的吉祥物之一,各種魚圖、魚紋、魚物和魚俗,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的一條長鏈。在我國母系氏族社會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上,都繪有或刻有魚紋;而至商周,古人已有將玉魚、銅魚、陶魚、木魚等魚形物隨葬的習俗,皆視鯉為渡冥河之乘騎。史載孔夫子因其子出生時獲魯昭公以鯉相贈的賀禮,而以“鯉”字為其子命名,表明以鯉魚為祥瑞的習俗此時已正式流行。
鯉之為用,大矣哉!究其所以,“魚”與“余”諧音,鯉魚常被用于年畫、剪紙等民俗藝術的畫面中,表達“歲歲有余糧”的美好期盼。??“鯉”與“利”諧音,又被商界視為招財進寶的象征,古代鯉魚形兵符更賦予其權力意象。??依照《三秦記》的傳說,黃河鯉魚逆流而上,躍過龍門則化身為龍,故自唐代起,以此比喻寒門學子通過努力實現階層躍升,衍生出“登龍門”“燒尾宴”等典故。??因古樂府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之句,古人遂以魚形木匣傳信,稱之為“魚雁傳書”,后引申為愛情信物。可見鯉魚形象已廣泛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寄托。
![]()
![]()
始建于宋代的鄭氏宗祠是游客前往鯉魚溪的必經之地。古建筑由鄭氏八世祖晉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重修,與安徽歙縣鄭村的鄭氏宗祠、浙江浦江縣鄭宅鎮的鄭氏宗祠合稱為“華東三大名祠”。宗祠飛檐歇頂、拱斗雕樑、鳳池藻井,造型獨特,前窄后寬,形同古船。建筑兩端的山墻上,中國傳統建筑中常見的木雕構件——懸魚赫然可見。宋代的《營造法式》規定,“垂魚(即懸魚)施之于屋山博風板合尖之下”。可見懸魚作為建筑構件,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形成固定的規制。
懸魚旨在遮擋博風板的接縫,避免其因日曬雨淋而變形開裂,從而有效地保護建筑的正脊檁木,同時也蘊涵著祈求建筑免遭火災的寓意,因為魚生活在水里,而水能克火。鄭氏宗祠山墻懸魚,本為遵循古制,護木防火,然以鯉為飾,勾畫出吉祥美觀的山面圖案,屬不忘祖上受鯉仙之恩。懸魚之設,豈非雙關?到如今,鄭氏宗祠的懸魚在山墻上已安置了數百年,可謂看遍了人間煙火,也看懂了一個道理:所謂報恩,從來就不是一時的狂熱,而是世代相傳的堅守。
![]()
終于來到了鯉魚溪。按照導游的指點,在村人所設的商鋪前買魚食,然后投餌至溪中,溪面頓時炸開了一片色彩斑斕。但見群鯉爭食,露出水面的彩鱗有橙紅的、金黃的、黑色的、白色的,好像把溪水染成了一幅五彩織錦,煞是好看。鯉魚歡快地擺動著尾鰭拍水,鱗片折射的光映照著岸上人的笑臉——它們是真的不怕人,仿佛認得每一雙投食的手,知道那掌心里托著的,是數百年來不變的善意。
我對于“魚類的記憶只有七秒”之說,一直持姑妄聽之的懷疑態度。其實,人類與魚類相比,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君不見喧囂的互聯網時代,新聞天天有,可火得快,消失得也快,上周的熱點,這周已被人遺忘。人類的記憶又比魚類好多少呢?歸根結底,魚還是有智慧的。鯉魚溪里的鯉魚為何“聞人聲而至,見人形而聚”?它們何嘗是貪那幾粒魚食,分明是用尾鰭丈量著人與魚的距離——這距離,從晉十公送別的橋頭開始,就未改變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鯉魚的每一片鱗片,都刻著執著和堅韌的生物基因。它用短暫的一生,默默地廝守著自己生活的一方水土。斗轉星移,冬去春來,任世間滄海桑田,改朝換代,都不改初心。倒是我們,在鯉魚面前,嘴上自詡的“長久記憶”,卻常像溪水的漣漪,被風一吹就散了。
![]()
鯉魚溪不僅有獨特秀美的景致,更有動人的護魚故事與美麗的神魚傳說,人魚和諧相處數百年,形成了一種以護魚為代表的生活習俗。寧德地區叫鯉魚溪的景點有好多,數年前我就偕少時同窗去過屏南縣的鯉魚溪,但似乎只有周寧的鯉魚溪形成了魚文化,有獨此一家關于鯉魚的歷史、傳說、習俗、禮儀等系統的文化傳統。何哉?蓋因村人歷數百年風霜雨雪護魚不輟,鯉遂與人共生,久而化之為文化矣。
溪水潺潺,鯉影綽綽。人護魚,魚亦記人。此中情誼,豈七秒可忘?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聯系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洪偉成
責編:李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