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1月1日電(記者趙洪南)從先秦器物上的古拙線條到明清珍品上的華麗紋飾,每一筆紋路都藏著古人的審美偏愛與精神密碼。“文·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展”10月31日在遼寧省博物館啟幕,展覽精選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等144件(套)文物,以古代器物為載體,為觀眾呈現從先秦至明清時期的審美變遷。
步入展廳,印入觀眾眼簾的是以歷代典型器物紋飾為靈感,由纏枝紋、花卉紋、幾何紋、神獸紋等組成的“藻井”圖案。展廳頂部,各種古老的紋飾在現代燈飾的映襯下各競芳華;地面輔以動態投影,構成一條流淌的“紋樣長河”,步履所至,人畫互動。
![]()
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波折紋彩陶壺。新華社發
展出的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波折紋彩陶壺,紋飾布局按器物部位精準劃分,層次井然。陶壺頸腹處紋飾最為奪目,以粗細不一的流暢曲線繪就水波紋,線條婉轉流動,充滿節奏感。
遼寧省博物館公共服務部主任康寧說,先民以采集漁獵為主要經濟活動,水是生命之源,他們便借助這波光粼粼的水波紋,寄托對自然的感恩與對生命的敬畏。此件陶壺是馬廠類型彩陶藝術及先民自然崇拜觀念的珍貴實物見證。
![]()
“文·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展”展廳一角。新華社發
展出的清代掐絲琺瑯瓜瓞葫蘆瓶,紋飾豐富精巧、層次鮮明。這件葫蘆瓶器身滿覆鏨胎工藝制成的葫蘆枝葉與小葫蘆造型,葉片內分填綠、黃綠、藍等各色琺瑯釉,清晰呈現花葉陰陽向背與新葉枯脈之態,其間嵌飾大小不一的青白玉小葫蘆,點綴若干五瓣紅珊瑚珠葫蘆花;葫蘆蓋設枝藤形鈕,底部矮圈足外鏨一圈回紋并填藍色琺瑯釉,整體紋飾與器型渾然一體,盡顯雅致韻味。
此次展覽還專為青少年觀眾設計了一系列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可觸摸的“陶片”、可體驗的技藝、銅鏡紋飾拓印、趣味拼圖環節……讓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能夠參與其中,通過親自動手進行互動實踐,感受底蘊深厚的中華審美風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