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經建原是西安的一個手表廠工人,這份穩定的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是很令人羨慕的。但后來廠里遭遇經營困難,他便想著做生意補貼家用。
但他和同時期其他“下海”正經經商的人不一樣,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早在1981年的時候,就有一些廣東商人跑到西安收銅錢,他在民間找到一些,因此嘗到了一些甜頭。
![]()
孟經建被抓的采訪圖 來源“中國日報網”
1989年他決定搏一搏!在老家花大力氣,弄到一袋子古代麻錢(古銅錢的一種稱呼),買了一張去廣東的火車票。
沒想到很受歡迎,在古玩市場一下子就賣光,瞬間成了“萬元戶”。雖然媒體沒有介紹到底是哪些錢幣,但當年那個物價,一袋子就能賣1萬多元?
大概率是他在民間找到的各種精品大錢、母錢、稀有花錢之類的。
這筆錢夠他在老家蓋個不錯的房子了。但孟經建的心很大,他當作啟動資金,開始到處收瓷器、銅器、石雕等。
![]()
《護寶尋蹤》劇照 穆見暉的原型就是孟經建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現在修個地鐵都能挖出上千座古墓,可見地下埋著多少王侯將相。
恰好80~90年代文物保護還不完善,盜墓大潮由此開啟,也導致了如今“十墓九空”的悲劇。
孟經建靠著第一桶金收購大量被盜文物,賺得越來越多。但人的貪婪是無止境的,他覺得這些還是“小打小鬧”,不如自己直接掌控“貨源”!
他買了很多書籍、考古資料,開始系統性學習文物鑒定、風水堪輿和盜墓技術,從古玩商轉變為“摸金校尉”。
![]()
劇照
但孟經建扮演的是“掌眼”與“支鍋”的角色,他大部分時間都不在盜墓現場,而是出謀劃策、收購贓物再尋找買家。
干臟活的是“腿子”和“下苦”,就是處于收錢打工的那類角色。
因他們用“現代理念”來組織盜墓,所以分工協作看起來還挺有效率。警方后來甚至說看著像“趕集”。
在長安區,一晚上能有百十人參與倒賣,七八個人一伙“兩班倒”。下面剛挖出來,上面就有商人馬上掏錢買!
孟經建說過:“如果挖出來的東西不好,那就每個人分幾千塊錢。如果是大貨,則能分到上萬塊錢。”可見有多暴利。
![]()
追回的部分鎏金編鐘、玉器、陶俑等
隨著孟經建在地下文物黑市的“聲望”越來越高,他被稱為“西北第一盜墓高手”,江湖人稱“孟老大”。
由此還產生渠道壟斷,出現“強吃貨”的現象。比如他看上的文物,如果市場價是50萬,那他出價20萬,不愿賣那就肯定賣不出去。
而經過他手的文物,常常能價格翻倍!因為圈內都認這個“鑒定專家”。
買家包括私人博物館的老板、企業家、收藏家甚至遠銷海外。
其中媒體還曝光了一個我們經常談到的現象:他們會將盜掘的文物通過拍賣行“洗白”,甚至按訂單定制盜墓。
一套從漢墓盜出的鎏金編鐘,幾天內就能被包裝成“海外回流文物”,身價暴漲數十倍!
![]()
劇里發人深省的一段話
孟經建在“成功”之后,性格也變得狂傲,覺得自己是“真專家”了,說如果沒有他發現那些古墓,其他人就找不到。
但他造成的損失卻是巨大的,漢杜陵(漢宣帝陵)、漢文帝霸陵(原稱江村大墓)、漢云陵(漢昭帝母親鉤弋夫人的陵墓),還有很多墓葬都被大量破壞。
案件特別復雜,甚至還牽扯到“案中案”。比如唐代武惠妃石槨重達27噸,竟被拆解走私出境,賣了100萬美元(后來國家追回)。
抓到的盜墓賊叫楊彬,被抓后他說“被一個大事件牽扯到了”,那個大事件可能就是指孟經建團伙。因為這群“摸金校尉”之間會互相合作!
從90年代一直到2016年,孟經建在西北地區,建立起一個30億的地下文物帝國(按追回的文物保守估值),他的“話語權”甚至能直接影響拍賣價格。
![]()
追回的部分文物
最后孟經建被抓時,光和他有關聯的盜墓團伙就打掉了十幾個。追回的文物1100余件,其中光一級文物就有26件,二級文物72件。
不僅有鎏金編鐘、國寶玉龍,還有從未見過的孤品級西域琉璃發簪!要知道這些僅僅是追回的,他們倒賣出去的文物,恐怕也無法統計了。
他們最終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對文物和歷史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
本文素材來源中國新聞網、電視劇《護寶尋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