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立冬節氣將于11月7日12時58分正式到來。這句流傳千年的農諺"上午立冬,凍死老牛;下午立冬,單衣過冬",生動詮釋了立冬時刻對冬季氣候的預示作用。今年恰逢"午后立冬",按照傳統經驗,預示著這個冬天可能相對溫暖。
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標志著冬季正式拉開序幕。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古人通過長期觀察發現,立冬的具體時辰與后續天氣存在微妙關聯。今年12時58分的立冬時刻,正處于傳統定義的"下午"時段(古代以午時為界,上午為午前,下午為午后),這與2023年13時38分、2024年12時16分的立冬時間相似,都屬于"下午立冬"的范疇。
![]()
氣象專家指出,這句農諺蘊含著古人對氣候規律的深刻認知。當立冬時刻出現在午前(尤其清晨),往往伴隨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驟降,故有"凍死老牛"的夸張說法。而午后立冬時,太陽已完成大部分升溫作用,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冷空氣活動較弱,冬季整體偏暖概率較大。例如2023年"下午立冬"后,我國大部分地區經歷了暖冬,華北平原12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2-3℃。
從現代氣象學角度看,這種規律與東亞冬季風強度密切相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顯示,立冬時刻與500百帕高度場存在統計關聯:上午立冬年份,西伯利亞高壓往往更強,冷空氣南下更頻繁;而下午立冬年份,北極濤動易呈正相位,有利于暖空氣維持。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持續發展,疊加"午后立冬"的氣候信號,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冬全國平均氣溫可能較常年同期偏高1℃左右。
不過農諺的地域性特征值得注意。中國天氣網統計顯示,這句諺語在黃淮流域準確率約65%,而在江南地區降至50%以下。像2021年11月7日12時46分立冬(下午立冬),但隨后的寒潮使全國多地創下低溫紀錄。因此氣象部門提醒,即便遇到"單衣過冬"的預兆,仍需關注45天內的延伸期預報,特別是12月至次年1月關鍵期的溫度波動。
![]()
從農業角度觀察,午后立冬對冬小麥等作物生長利弊參半。河南農業科學院研究表明,暖冬雖降低凍害風險,但可能導致小麥提前拔節,抗寒能力下降,需警惕倒春寒威脅。今年農業農村部已發布技術指導意見,建議北方麥區適時冬灌,南方油菜田注意清溝排水。
在養生方面,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強調,即便暖冬也要注意陽氣斂藏。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建議,立冬后宜早臥晚起,晨練不宜早于太陽升起;飲食可增加山藥、核桃等溫補食材,但忌大辛大熱。今年冬季干燥特征明顯,還需注意潤肺防燥,推薦食用銀耳、百合等白色食物。
![]()
回望歷史典籍,《齊民要術》記載:"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但現代氣候變暖正在改變這些傳統認知。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1961-2022年,我國冬季增溫速率達0.41℃/10年,比全球平均高出50%。今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指出,持續三年的拉尼娜現象結束,全球將進入新的增溫周期,這使得傳統農諺的解讀需要結合現代氣象科學。
站在2025年立冬節點,我們既看到古人智慧的閃光,也認識到氣候變化的深刻影響。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在參考"單衣過冬"預兆的同時,更應關注每周天氣預報,靈活調整衣著起居。正如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建議:11月要特別注意"洋蔥式穿衣法",應對晝夜溫差;12月起重點防范階段性低溫,尤其是心腦血管患者的健康防護。
![]()
這個傳承千年的節氣時刻,正以其獨特方式,繼續講述著人與自然對話的永恒故事。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或許比古人更能精準預測天氣,但那份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心,依然值得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