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李我在刷的時候發現了傅盛近期分享了自己在硅谷的見聞,著實刷新了不少人對跨國科技公司的認知,在Meta的AI核心團隊里,語言竟成了比技術更隱形的“敲門磚”。
有位外籍工程師特意寫了封吐槽信給公司,字里行間滿是無奈:開會時大家還規規矩矩使用英語溝通,可會議一結束,同事們便立刻切換成中文熱火朝天暢聊,他站在一旁如同局外人,一句也聽不懂,久而久之便越發覺得自己融不進核心圈子。
那么這到底是人才流失嚴重還是說我們已經強大到可以將跨國公司“漢化”了?
![]()
硅谷奇聞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硅谷作為全球科技高地,英語始終被默認為絕對的“職場通用語”,人們普遍認為,若想融入這里的工作環境,必然是非英語使用者主動適應。
但如今MetaAI團隊的情況,恰恰顛覆了這一固有邏輯,根本原因在于,華人在AI領域的底氣正不斷增強。
這些年無論是大模型算法的突破性進展,還是深度學習的落地應用,華人工程師、研究員的身影愈發突出,在Meta核心崗位中的占比也持續走高。
對他們而言,會后用中文交流并非刻意為之,純粹是母語溝通更省心高效,專業術語無需費勁轉換,工作中的小細節、小默契,一句話便能精準傳遞,溝通效率自然更高。
![]()
但這份基于母語的“自然選擇”,偏偏給不懂中文的外籍同事劃下了一道無形的鴻溝。
客觀來看,這一現象并非簡單的“華人排斥外籍員工”,職場中的“會后閑聊”看似不起眼,實則是同事間拉近距離、培養信任的關鍵場景。
華人在海外打拼,整日面對英語工作環境,承受著不小的工作壓力,一場高強度會議結束后,用母語聊上幾句,既能緩解緊繃的神經,又能快速找到文化歸屬感,這是人之常情。
但問題的核心在于,當核心團隊的“隱性溝通”大多依賴中文完成時,語言便從單純的“交流工具”異化為“準入門檻”,這與跨國公司一貫倡導的“多元包容”理念,確實存在著明顯的偏差。
![]()
實力和文化悄悄移位
外籍工程師的這封吐槽信,表面是抱怨“聽不懂中文”,實則背后藏著技術話語權與文化默契的深層博弈,科技圈向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則:誰攥著核心技術,誰就擁有溝通的主導權。
當年硅谷半導體行業崛起時,正因歐美掌握著核心技術,英語才順理成章成為行業通用語。
如今AI領域的格局已然不同,華人扛起了大量核心研發工作,中文在團隊內部變得“吃香”,本質上是技術實力格局變遷的外在表現。
![]()
但這一現象也暴露了跨國團隊管理的深層難題,職場融入從來不止于“能一起開會干活”,那些會后的閑聊、茶水間的交流、私下里的思路碰撞,往往藏著項目推進的關鍵想法、資源協調的潛在機會,甚至是團隊決策的隱形共識。
外籍員工聽不懂中文,看似只是“插不上話”,實則是被擋在了核心信息圈之外,時間一長,即便專業能力再強,也難免會產生“局外人”的疏離感,那種被邊緣化的滋味,自然不好受。
從文化維度審視,這一現象本質是跨國職場中文化認同與職場融合的必然碰撞。
![]()
中文里蘊含的語境、默契,還有偶爾出現的玩笑、典故,外籍員工即便能聽懂字面意思,也未必能領會背后的深層含義。
那位外籍工程師的焦慮,核心是“找不到歸屬感”,周圍人聊得熱熱鬧鬧,自己卻像隔著一層玻璃無法參與。
![]()
“英語硬扛”
傅盛回憶起自己早年在硅谷的打拼經歷,與如今Meta團隊的語言生態形成鮮明對照,恰好折射出華人在科技圈的地位變遷。
當年他在硅谷奮斗時,明明周圍大多是華人同事,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全程使用英語溝通,即便聊家常也得在腦海中先完成英文轉換,那種“刻意適應”的別扭與無奈,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切體會。
而現在華人團隊無需再刻意遷就,能夠自然地用母語交流,這背后是華人在科技領域實力提升的直接體現,從過去的“語言適應者”,慢慢轉變為“溝通主導者”。
但傅盛當年的“硬扛”與如今外籍工程師的“困境”,本質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在跨國職場中,如何平衡文化認同與多元包容?
![]()
華人用中文交流,是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也是技術實力提升后的自然結果,本無可厚非,可作為全球化的科技公司,核心團隊若因語言形成“小圈子”,久而久之便可能陷入同質化困境,缺少不同思維的碰撞與融合,這對創新發展其實并無益處。
真正的核心團隊,理當以專業能力作為唯一準入標準,而非以語言背景劃分“圈內人”與“圈外人”。
對Meta這樣的跨國公司而言,這一現象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提醒:“多元包容”不能只停留在口號層面,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溝通機制與團隊建設中。
比如會議后若有重要的思路碰撞或信息同步,能否安排專人向不懂中文的同事簡要傳達?團隊建設活動中,能否多設計一些雙語都能參與的環節,打破語言壁壘?
![]()
更重要的是,要明確“能力至上”的團隊文化,讓語言回歸其本質,只是溝通工具,而非劃分陣營、排斥他人的標準。
說到底,硅谷這場“中文爭議”,不過是華人技術實力崛起的一個小小縮影。
當中文從硅谷AI圈的“小眾語言”逐漸成為核心團隊的“交流主流”,背后是無數華人工程師用專業能力掙來的話語權,這本身是件值得驕傲的事。
![]()
但同時也應意識到,真正的強大并非建立壁壘,而是在保持自身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擁有包容多元的格局與胸懷。
AI領域的創新,從來不是“小圈子”閉門造車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全球智慧的碰撞與融合。
語言可以是文化的載體,也可以是溝通的捷徑,但絕不能成為炫耀實力的資本,更不能淪為排斥他人的工具。
![]()
結語
這事兒對Meta來說是一場管理挑戰,對整個科技行業而言,更是一道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題。
當技術格局發生變化,當不同文化在職場中相遇,如何才能既尊重文化差異,又不讓差異演變成溝通壁壘?
畢竟能夠真正承載科技進步與創新使命的團隊,從來都是那些既能凝聚共識,又能包容多元的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