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對于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一次歷史事件,但是對于親身經歷了那段歷史的百姓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這種“人為災難”還不同于天災,天災無情,人禍有意,人禍比天災更能禍害百姓。
歷史上真實的“安史之亂”,“亂”到現代人根本無法想象……
![]()
“安史之亂”是一場戰爭,而戰爭其實就是“打架”,誰的“拳頭”硬,誰就能獲得勝利。說白了,戰爭的起因就是雙方打架的理由。
自古以來,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每次“打架”都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矛盾。
![]()
雙方有了矛盾,就會產生爭端,引爆了爭端,就會開始打架。少數人參與的叫打架,參與的人多了之后就叫戰爭。
“安史之亂”的規模很大,所以這場戰爭背后的矛盾也有很多,但是矛盾再多也是“萬變不離其宗”,說到最后,還是一個“利”字。
![]()
引發“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是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這兩個人指的是當朝宰相楊國忠和玄宗寵臣安祿山。
楊國忠是守在唐玄宗身邊的寵臣,而安祿山是在外面帶兵的寵臣,這兩人在唐玄宗面前“爭風吃醋”,他們為了爭奪唐玄宗的寵信而產生了矛盾。
![]()
不過,這兩人之間的矛盾其實并不是根源,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是由上一任宰相李林甫引起的。
李林甫就是成語“口蜜腹劍”的主人公,他用這種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本領”,騙過了皇帝和同僚,排除異己,獨攬大權,足足當了十九年的宰相。
![]()
唐玄宗即位初期,還算是一位明君,但是在李林甫當宰相的這十九年里,唐玄宗迅速墮落,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
李林甫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給唐玄宗導演了一場“野無遺賢”的大戲,一場科舉,居然沒有一個人高中,關鍵是唐玄宗還真信了他的鬼話。
![]()
中原學子對李林甫恨之入骨,李林甫不敢重用他們,但是胡人非常支持李林甫。
因此,李林甫在職期間,打壓中原學子,大力提拔胡人,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將其實都不是漢人,都是李林甫從邊疆“撿”回來的胡人。
![]()
安祿山之所以能成為唐玄宗的寵臣,正是因為李林甫從旁推薦。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祿山會是李林甫的“繼承人”,他會繼承李林甫的宰相之位,然而楊玉環的出現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楊玉環成為唐玄宗的寵妃后,把唐玄宗迷得五迷三道,她說什么唐玄宗都會照做。
![]()
安祿山為了當上宰相,不得不去討好楊玉環,為了讓楊玉環開心,他甚至直接管楊玉環叫“娘”,直接當了楊玉環的兒子。
然而即使安祿山如此諂媚,他依然有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那就是楊玉環的表哥楊國忠。
這兩人都想繼承李林甫的宰相之位,而現在最終決定在楊玉環手里。
![]()
在一番斟酌之后,楊玉環還是選擇了楊國忠,于是唐玄宗便讓楊國忠當了宰相。
楊國忠當了宰相之后,安祿山還是不服氣。
而楊國忠也不想讓安祿山有翻身的機會,因此他開始想盡辦法打壓安祿山,而他打壓安祿山的最終目的就是弄死安祿山。
![]()
可安祿山也不是好惹的,他手里有三大兵鎮,掌管十五萬唐朝正規軍,這可都是精兵。
安祿山手里的人馬比朝廷還要多,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敢去招惹他,但是楊國忠仗著自己背后有皇帝,非要把安祿山逼上絕路。
安祿山退無可退,為了活命,他只好起兵造反,掀起了“安史之亂”。
![]()
雖說戰爭與小孩子打架類似,但是慘烈程度完全不一樣,戰爭中的雙方為了獲取勝利,什么辦法都可能用得出來,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
安祿山在河北起兵,他的目的是抓到楊國忠,而楊國忠和唐玄宗都在長安城,因此叛軍必須向西走。
![]()
但是有潼關天險在,想從東打到西并不容易,于是安祿山決定兵分兩路。
安祿山自己帶隊,從東向西進攻,與唐軍正面交戰。
而他最信賴的部下史思明,會帶領另一支部隊,從北方往西進發,繞過潼關,直搗長安。
計劃很不錯,但執行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
從安祿山的整體計劃可以看出,他這邊其實只是誘餌,他的任務并不是擊敗唐軍,而是拖住唐軍主力,好給北方史思明爭取機會。
北方的史思明卻遇上了意料之外的事,他面對的是郭子儀。
郭子儀成功擋住了史思明,甚至差點活捉史思明,被嚇破了膽的史思明只好撤退。
![]()
史思明無法前進,意味著安祿山他們已經陷入劣勢,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唐軍主力的安祿山,居然取得了巨大戰果。
被派去迎戰安祿山的高仙芝是個高手,但是與高仙芝一起來的還有楊國忠,而且高仙芝還得聽楊國忠的。
![]()
由于楊國忠亂指揮,導致本應能守住的洛陽丟了,本應能打贏的仗輸了,本應能追著叛軍殺的唐軍不得不退守潼關。
潼關有天險,安祿山不好過來,只要高仙芝能守住潼關,叛軍就能自生自滅。
楊國忠擔心唐玄宗把打敗仗的事算在自己頭上,所以他先誣陷了高仙芝。
![]()
看完楊國忠的胡說八道后,唐玄宗信以為真,于是他下令斬了高仙芝,狠狠地打擊了己方軍隊的士氣。
之后唐玄宗又逼迫哥舒翰帶病出戰,而哥舒翰也認為只需鎮守潼關,叛軍自會消失。
可是楊國忠很害怕安祿山,他借唐玄宗的嘴,逼著哥舒翰出關剿賊,結果鉆進了叛軍的“口袋”。
![]()
此戰過后,朝廷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帶著二十萬人出關,最后只帶著不到兩千人逃回了潼關。
光憑這兩千人自然是守不住潼關,而潼關被破之后,長安就危險了。
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而在經過馬嵬驛的時候,憤怒的士兵發動兵變,將楊國忠亂刀砍死,又逼著唐玄宗殺了楊玉環。
![]()
解決了這兩個禍首之后,朝廷一下子就清明了很多,諸位將領也開始準備反擊。
而安祿山這邊,叛軍雖然戰績頗豐,但他們依然是叛軍,在軍規軍紀這方面遠不如正規軍。
他們每到一座城,就有一座城化為廢墟,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
朝廷殺了兩個禍首,得了民心;叛軍四處燒殺劫掠,失了民心。
因此,叛軍很快便陷入了劣勢,長安城也被唐軍重新拿了回來。
這場戰爭打到最后,已經沒有了贏家,在一個“人相食”都成為常態的時代,百姓該如何生活?
![]()
在戰爭的最后階段,為了守住睢陽城,守將張巡帶著手下的士兵拼死戰斗,而城中三萬百姓都成了他們的軍糧。
這座城池雖然守住了,但是城中的百姓已經“離奇失蹤”。
“安史之亂”開始前,唐朝人口數為5291萬,而在戰亂結束后,就只剩下1690萬人了。
3600萬人死于非命,這便是“安史之亂”的真相。
失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之后,唐朝國力大幅衰退,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