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繼強教授應邀出席
四川省地方志高質量發展學術交流會并作主題報告
2025年10月28—29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四川省地方志學會在南充市舉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地方志高質量發展學術交流會。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主任、首席經濟學家,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湯繼強應邀出席會議,并作題為《賡續中華文脈 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與擔當》學術報告。
![]()
湯繼強教授結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強調地方志關乎一地文化根脈、發展底氣與外部認知,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地方志工作是構建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他圍繞地方志傳統的“靈”與“魂”、在當代的“用”與“活”、高質量發展的“道”與“術”等不同維度,結合近年來四川地方志工作堅持服務中心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在理論創新、形象再造、影響傳播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強調“求真求是”的方志精神,弘揚“修志為用”的服務理念,倡導“面向未來”的發展模式,激勵地方志工作者有效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以強烈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持續推進手段創新、思路創新、內容創新、路徑創新,不斷開創四川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2025年10月28日上午,西南財經大學湯繼強教授作《賡續中華文脈 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與擔當——推動地方志工作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
![]()
湯繼強教授曾兼任十年地方志辦主任,他說,“千萬部地方志的脈絡交織,構筑起我們民族的‘國家志’。如何從歷史、空間等更多維度理解賡續中華文脈,既是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課題,也是永恒課題。”
對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湯繼強教授強調,長期以來,社會對地方志工作存在“偏窄門、慢節奏”的誤解,但事實上,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地方志事業,盡管經濟發展任務艱巨,但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記錄經濟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正是“地方志”,這份工作的責任無比重大。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加速推進,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傳承,以及中國自信的構建,都離不開地方志工作。它絕非“偏門冷灶”,而是關乎地方文化根脈、發展底氣與外部認知的關鍵“熱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地方志更是構建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方志工作者既要“昂首挺胸”,以堅定姿態彰顯工作價值,也要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把冷板凳坐熱、做出成效。唯有如此,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時代發展。
![]()
2025年10月28日上午,西南財經大學湯繼強教授作《賡續中華文脈 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與擔當——推動地方志工作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
在“十五五”期間,如何推動地方志工作發展、講好中國故事,湯繼強教授重點強調了三個基本點:
一是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筑牢地方志工作的政治根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地方志工作的推進必須深度融入這一政治背景。全會提出“加強輿論引導,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的要求,與地方志工作有著極高的關聯度——史官的史觀取向、意識形態的把控力度,是地方志編修與傳播中必須充分體現的核心要素。地方志工作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講政治”擺在首位絕非抽象概念,而是具體落實在史料篩選、觀點呈現、價值傳遞的全過程。無論是會議組織、業務開展,還是日常工作推進,都需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遵循,讓地方志工作成為貫徹中央部署、堅守文化立場的重要載體,這既是工作原則,也是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
二是以歷史細節為依托,激活地方志工作的文化生命力。地方志工作的魅力與價值,正蘊藏在那些真實、鮮活且有溫度的歷史細節之中。許多未被主流媒體廣泛報道的地方史事,如特定區域名稱演變的背景、地方發展中的關鍵節點故事等,都是地方志應當重點挖掘與記錄的內容。這些細節不僅能還原歷史的豐富面貌,更能讓地方志擺脫“枯燥史料”的刻板印象,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吸引力。地方志工作者需主動承擔起梳理地方歷史脈絡、挖掘本土歷史故事的責任,無論是地方名稱的由來、重要歷史事件的背景,還是地域文化符號的演變,都應納入記錄范疇。通過對這些歷史細節的系統整理與深入解讀,既能守護地方文化根脈,也能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豐富的本土素材,讓地方志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地方文明的重要紐帶。
三是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提升地方志工作的傳播實效性。地方志不僅是留存歷史的“檔案”,更應成為服務群眾、貼近群眾的文化產品。人民群眾有了解地方歷史、感知本土文化的需求,而地方志工作者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將地方志中蘊含的精彩內容,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藏在館里、寫在紙上”的史料“活起來”。這需要地方志工作者錘煉專業“手藝”:一方面要精準把握群眾對地方歷史的認知需求,篩選出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創新傳播形式,擺脫傳統文本的局限,用更生動、更易懂的方式(如故事化敘述、場景化呈現等)拉近地方志與群眾的距離。只有讓群眾愿意接納、主動了解地方志,才能真正發揮其記錄時代、傳播文化的作用,讓“講好中國故事”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視野,實現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湯繼強教授還特別從四個維度分享了他對地方志工作的跨界研究思考:
一是秉筆直書——從古代史官風骨看地方志的“魂”。他以“崔杼弒公”典故闡釋地方志的“魂”是“真實”,強調說這是方志工作的生命線,無論人工智能等技術如何發展,都無法偽造史實,這是方志人必須堅定認同的根本;對于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中國網絡上掀起的“西史辨偽”浪潮,湯教授認為得益于我國地方志與歷史研究的扎實基礎,同時提醒避免極端傾向,倡導理性平視世界,并把“當代方志人如何用新手段傳承真實”的思考與大家分享。
二是資政育人——地方志在當代的“用”與“活”。湯繼強教授表示,地方志需打破“養在深閨”的狀態,要在發展中彰顯作用;從“資政”維度看,地方志是地方歷史與現狀的權威記錄,其數據信息能為城市發展、產業布局、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提升決策科學性與預見性;從“育人”維度看,地方志是鄉土教育的重要資源,能推動文旅發展、滋養社會民心。它承載著地方文化根脈,通過挖掘與傳播地方歷史故事,可增強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
三是面向未來——地方志高質量發展的“道”與“術”。湯繼強教授從“手段、敘事、目標”三個維度,闡述“道”與“術”的創新方向,強調方志人需轉型為“現代史官、數字史官、智能史官”。在手段變化上,主張用數字化技術與去中心化模式,將地方志從“故紙堆”轉化為“活資源”;在敘事變化上,提出從編年體轉向故事化敘事,將文化遺產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故事,還列舉刀郎、餃子、李子柒等四川代表性人物案例,指出這些當代故事應被地方志收錄以增強感染力;在目標變化上,提出從“資政”為主拓展至“資政+育人”并重,推動地方志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絡,讓年輕人潛移默化建立文化自信,實現從“專業領域”到“大眾視野”的覆蓋。
四是內容之變——從“傳統”到“現代”。湯繼強教授強調,地方志內容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山水、物產記錄,需轉向聚焦當代最精彩、最活躍的領域,尤其是現代產業蝶變。他建議“十五五”編制關鍵期,方志人需在技術、能力、思想上做好準備,把現代產業蝶變、六代機上天、四川艦下水、三線建設、國家戰略腹地等四川經濟社會的萬千氣象都寫進地方志的史冊上,讓中國式現代化四川篇章彰顯其燦爛輝煌。
報告結尾時,湯繼強教授引用魯迅先生的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蓋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他強調,地方志工作是一項高尚的事業,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過去,更是通向未來的文化基因,讓我們理直氣壯地做好地方志工作,以史官的風骨堅守真實,以時代的眼光推動創新,通過我們高質量的工作,讓沉睡的典籍煥發新生,讓輝煌的巴蜀文化照亮未來,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書寫歷史,為增強文化自信、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貢獻方志人獨特而堅韌的力量。
![]()
![]()
來源:西財智庫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