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冬天,漯河肉聯廠的會議室里煙霧繚繞。萬隆把一份市場調研報告拍在桌上,指著上面的數據說:“火腿腸這個東西,將來會火。”當時,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雙匯80%的外貿業務突然受阻,出口的凍豬肉堆在倉庫里,企業再次站到了生死關頭。會議室里的人卻大多沉默——廠里的流動資金只有1200萬元,這是全部家當,要投到一個全新的領域,風險太大了。
“當時國內火腿腸市場剛起步,北京的春都已經做了幾年,但規模都不大。”參與當時決策的老領導王建國回憶,萬隆帶著市場部的人跑了北京、上海、廣州十幾個大城市,在批發市場蹲點半個月,記錄火腿腸的銷量和消費者反饋。調研結果顯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方便攜帶的肉制品需求正在增長,火腿腸的市場空間很大。但問題是,生產火腿腸需要專門的設備,國內技術不成熟,只能從國外引進。
![]()
萬隆沒猶豫,親自帶隊去歐洲考察。在德國一家設備廠,他看到自動化生產線每分鐘能生產60根火腿腸,當即就拍板訂購。“當時一套生產線要120萬美元,10條就是1200萬美元,我們的資金根本不夠。”王建國說,萬隆跟對方談判了三天,最終達成協議:先付30%的定金,設備到貨后再付50%,剩下的20%用產品抵償。這個方案在當時很少見,對方也是看中了中國市場的潛力才同意。
1991年底,10條火腿腸生產線陸續運到漯河。安裝調試的時候,萬隆幾乎住在了車間里。有一次設備出現故障,德國工程師要一周后才能到,萬隆組織廠里的技術人員連夜鉆研圖紙,用了兩天兩夜把問題解決了。“他當時說,設備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指望別人。”當時的技術員李剛說,那兩個月,車間里24小時燈火通明,工人輪班倒,萬隆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
1992年2月,雙匯火腿腸正式上市。萬隆親自設計了包裝——紅色的塑料袋上印著“雙匯王中王”五個大字,簡潔醒目。為了打開市場,他帶著銷售人員跑遍了全國的批發市場,每到一個地方就現場煮火腿腸讓經銷商品嘗。在鄭州的萬客來批發市場,他們擺了個小攤,一天賣出去500多箱,經銷商們看到了銷路,紛紛簽單。
市場的反應比預想的還要熱烈。“生產線剛投產的時候,每天產量是80噸,但訂單有120噸,倉庫根本存不下。”李剛回憶,車間里的機器24小時不停轉,工人三班倒,還是供不應求。有的經銷商為了拿貨,在廠區門口排隊等了三天。當年,雙匯火腿腸的產量就達到9400噸,進入全國前三甲,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
在擴大產能的同時,萬隆沒放松質量。他提出“匯集世界高科技、匯集世界新工藝”的理念,從德國引進了金屬探測器,每一根火腿腸都要經過檢測;建立了化驗室,每天對原料和成品進行抽樣檢測。1993年,雙匯火腿腸獲得“中國食品工業十大名牌產品”稱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到1995年,雙匯火腿腸的年產量突破10萬噸,成為國內行業龍頭。
火腿腸的成功,讓雙匯完成了從屠宰企業到肉制品加工企業的轉型。1994年,雙匯集團正式組建,火腿腸業務成為核心板塊。萬隆又陸續推出了清真腸、玉米腸等多個品種,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1996年,雙匯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資金用于擴大火腿腸生產線,年產量達到20萬噸。
![]()
如今,雙匯火腿腸已經發展出王中王、Q趣兒、馬可波羅等多個系列,年銷量超過100萬噸。在雙匯集團的展廳里,當年引進的第一條火腿腸生產線模型被擺在顯眼位置,旁邊的屏幕上播放著1992年生產車間的畫面。“那1200萬的賭注,不是靠運氣,是靠對市場的判斷。”萬隆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說,“企業發展就像打仗,要敢闖,但不能瞎闖,要盯著市場的需求走。”
1991年的這個決策,不僅改變了雙匯的命運,也推動了中國肉類行業的升級。在此之前,國內肉類加工以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低;雙匯火腿腸的成功,帶動了一大批企業進入肉制品深加工領域,催生了一個百億級的市場。中國肉類協會的資料顯示,到2000年,國內火腿腸年產量突破100萬噸,肉制品加工企業超過2000家,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1991年萬隆那一次大膽的投入。
![]()
在那個市場競爭尚不充分的年代,萬隆的眼光無疑是獨到的。他敏銳地察覺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果斷投入全部家當進入火腿腸領域。這種敢于冒險、勇于創新的精神,是雙匯能夠快速發展的關鍵。當時,很多企業還在滿足于傳統的屠宰業務,而萬隆已經看到了肉制品深加工的廣闊前景。
![]()
為了引進先進設備,萬隆親自帶隊去歐洲考察,與外商談判,最終達成了協議。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也體現了萬隆的商業智慧。設備到貨后,他又全身心投入到安裝調試中,與技術人員一起解決設備故障,確保生產線能夠順利運行。
產品上市后,萬隆沒有坐等訂單上門,而是帶著銷售人員跑遍全國批發市場,現場推銷產品。這種務實的市場推廣方式,讓雙匯火腿腸迅速打開了市場。同時,他始終重視產品質量,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
雙匯火腿腸的成功,不僅讓雙匯實現了轉型升級,也帶動了整個中國肉類行業的發展。它讓更多的企業認識到肉制品深加工的重要性,紛紛投入到這個領域,推動了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如今,火腿腸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而這一切都離不開1991年萬隆的那次大膽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