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水果店,總能看到陽光玫瑰葡萄擺著顯眼位置,標簽上大多寫著“日本晴王”。
我咬咬牙買過一次,嘗著跟樓下超市沒貼這標簽的差不多,后來看新京報的調查才知道,所謂“進口晴王”根本是假的,日本現在就蘋果和梨能對華出口,葡萄壓根沒在名單里。
這事兒不是第一次被曝光,2024年央視就揭穿過,可現在市場上貼“晴王”標簽的陽光玫瑰還是一抓一大把。
![]()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電商平臺搜了搜,居然有不少店鋪專門賣“晴王”的塑料標簽和包裝禮盒,還能按客戶要求定制。
幾塊錢一套的標簽,貼到國產葡萄上,身價立馬翻好幾倍。
普通國產陽光玫瑰地頭價也就幾塊到十多塊一斤,貼了“晴王”標簽,終端賣價能到三十多甚至五十塊,這中間的利潤,換誰都想賺一把。
電商平臺上的“晴王”標簽生意,幾毛錢就能改頭換面
![]()
有果農朋友跟我吐槽,他們種的陽光玫瑰明明口感不差,糖度也夠,可就是賣不上價。
中間商收走后,貼個“晴王”標簽,利潤比他們種葡萄還多。
本來想不通為啥消費者寧愿多花錢買貼外國標簽的,后來跟幾個買過的人聊才明白,不是他們崇洋媚外,是覺得“晴王”這倆字就等于靠譜。
畢竟這么多年,“晴王”的品質一直很穩定,而國產陽光玫瑰呢,有時候買的甜,有時候買的就沒味兒,果皮還糙,甚至有的果粒是空的。
![]()
為啥國產陽光玫瑰質量這么不穩定?主要是這幾年種的人太多了。
以前陽光玫瑰被叫作“葡萄中的愛馬仕”,能賣高價,不少農戶就跟著種,面積一下漲了好多。
有些種植戶為了省成本,管理跟不上,該疏果不疏果,該控糖不控糖,結出來的葡萄自然沒好品質。
時間長了,消費者對國產陽光玫瑰的信任就降了,反而更愿意信“晴王”這個牌子。
![]()
更關鍵的是,陽光玫瑰引入中國快20年了,這么長時間里,居然沒一個能叫得響的本土品牌。
日本“晴王”有嚴格的標準,糖度不夠、果粒太小都不能叫“晴王”,可國產陽光玫瑰連個統一的標準都沒有。
就拿云南賓川來說,當地有自己的標準,但除了這個地方,別的產區又有別的說法,消費者根本分不清哪個好哪個壞。
沒有“晴王”的命,國產陽光玫瑰差在哪?
![]()
其實國產農產品也有做品牌做得好的,比如褚橙。
褚時健老爺子種的冰糖橙,不光有故事,更重要的是品控嚴。
糖度沒達到要求的不摘,果徑小的也不要,產后還要再分級,消費者買回去,每次吃的口感都差不多。
所以褚橙能賣比普通冰糖橙貴兩倍的價格,大家還愿意買。
![]()
反觀陽光玫瑰,現在的情況是“有好貨沒好牌”。
山東煙臺蘋果、浙江仙居楊梅現在也起來了,靠的就是地理標志認證和統一的標準。
煙臺蘋果有專門的種植技術規范,仙居楊梅靠行業協會統一包裝和物流,慢慢就打出了名氣。
陽光玫瑰要是能學這些例子,未必不能做出自己的品牌。
![]()
當然,做品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地頭要先把標準化搞起來,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采摘,都有個統一說法。
行業協會得發揮作用,別讓那些以次充好的壞了整個品類的名聲。
國家層面也能給點支持,比如搞點地理標志保護,幫優質產區的陽光玫瑰打響名氣。
“進口晴王”造假這事,表面看是監管沒跟上,深層來是國產農產品的品牌和運營太滯后。
![]()
消費者不是不買國產的賬,是國產的沒給他們足夠的信心。
要是哪天國產陽光玫瑰能有像“晴王”那樣穩定的品質,有自己的響亮品牌,誰還會去買那些貼假標簽的產品?
希望以后逛水果店,能看到更多叫得響的國產水果品牌,果農能靠好品質賺上錢,我們消費者也能放心買、安心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