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中國文壇的常青樹,在五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創造出兩千萬字的浩瀚世界;他的《古船》《九月寓言》早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十卷本《你在高原》更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原”。他就是作家張煒。新近播出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第二季,就帶我們走進了張煒的“文學的故鄉”。
在紀錄片中,這位構筑了龐大文學王國的作家,宣稱自己“沒有一個具體的故鄉”。他的故鄉,不在某村某鎮某座城,而在廣袤的林野與無盡的旅途。
當紀錄片的鏡頭跟隨他漫步于龍口的林野,聽他如數家珍地呼喚草木之名;當他畫出記憶深處那個由流浪者組成的“西嵐子”部落;當他帶領讀者回到半個多世紀之前的故地,畫面中出現已半個多世紀不曾謀面的故人;當他在各種小動物身上發現人、窺見美……我們得以窺見,張煒“文學的故鄉”底蘊之深厚寬廣,闊大無邊。那山,那海,那草木,那蟲魚,共同構筑了張煒的生命經驗、審美經驗與情感世界。
這也是他屢次提及的,“我的原野盛宴”。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文學的故鄉》,回到張煒文學夢想萌發的現場,探尋那片孕育了奇崛風景與生命哲思的精神原鄉——
![]()
《文學的故鄉》第二季溫暖歸來,張煒帶你回到“文學現場”
文 | 錢歡青
暌違五年,《文學的故鄉》第二季溫暖歸來。自10月27日20:00播出第一集韓少功后,28日晚,又播出了第二集張煒。
張煒,從《古船》《九月寓言》到《你在高原》,他以超越兩千萬字的作品為讀者奉獻了奇崛宏大的美學風景,閃耀著自然光焰與生命哲思。在28日播出的節目中,張煒邀請觀眾追尋文學故鄉的母題,回到文學現場。
![]()
“我的故鄉在林野,我的故鄉在旅途”
既然是《文學的故鄉》,那么紀錄片的第一部分,就是跟隨作家去到他的故鄉。然而張煒在片中說:“我沒有一個具體的故鄉。我的故鄉在林野,我的故鄉在旅途。如果有人問我是哪里人,我會說,我是西嵐子的人。那片荒野就是我的詩林。”
確實如此,當鏡頭跟隨著張煒走過山東龍口萬松浦書院的那片林野,張煒對林子里的植物如數家珍,仿佛它們就是自己多年的朋友:木賊、麻尾草、構樹、灰菜、打破碗……還有一種麻黃,張煒記得,小時候自己身上害冷,“拿麻黃泡水喝就好了”。他還在林子里找到了兩棵榔榆,“整個林子只有這兩棵”。
![]()
張煒坦言,以前寫東西,累了就會在這林子里走走,他不愿意去被修整得很規整的路上待著,因為“只有原始的林子才讓人放松,一走到這里就覺得回到了過去”。
不過可惜的是,隨著周邊環境的變化,如今海風穿過新建的樓房,往往容易把林子里的大樹刮倒。
童年的記憶當然不會磨滅,在片中,張煒畫出了小時候自己家附近的地圖,野林里的家,附近有國營林場,有個燈影村,穿過林場,就是西嵐子。嵐子是當地人對荒野的叫法,“這是只有17戶的一個吉普賽式部落,全是流浪漢。他跟當地的原住民完全不一樣,他們說話和當地人不一個口音,南腔北調。在我眼里這就是像一座大城市一樣的豐富。他們說話的聲調讓當地人不能容忍,再加上一些異地習俗和其他行為特征,就成了當地人永久的嘲弄對象。人們給這個小村的人取了一個共同的外號:‘艇鲅’。”艇鲅的意思,其實就是河豚,是有劇毒的,張煒說,這種說法其實說明了當地人對這些人的厭惡和抗拒。
如今西嵐子已經是一片廢墟,燈影村也找不到了。林子周邊都變成了社區,“變化太大了”。不過攝制組還是找到了《九月預言》中張煒筆下的“趕鸚”,那個有著長長的辮子,像風一樣“奔跑的女神”,“九月的陽光照亮了一片瓜葉兒,火紅的一簇簇火焰在地皮下邊燎,一直燒穿了九月,整個秋天這才成熟起來。”雖然“趕鸚”如今已經成了一位老太太,但書里書外的溫馨還是令人感動。
從“蘆青河時期”到《古船》的誕生
紀錄片呈現了張煒的創作歷程。他的同學李世惠在片中回憶,“1978年張煒考入煙臺師專前,已有二三百萬字的寫作”。1979年秋天,張煒在學校成立芝罘文學社,1980年1月,《貝殼》創刊號誕生,張煒隨后在《山東文學》上發表小說《達達媳婦》。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宋遂良回憶,彼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都很流行,但張煒并未匯入這些“潮流”,而是回到文學,回到藝術本身。
那個時期的張煒,作品中較少苦難,筆下總是美好的世界,這個時期也被評論家認為是張煒的“蘆青河時期”,一種“清麗、清純、詩化”的寫作。
名聲漸起后,經常有文學雜志向張煒約稿,一開始他總是改一下舊作拿去發表,但后來認為這樣不行,于是“燒掉了大概三百萬字的舊稿”。
或許沒有這種勇敢的“告別”,就不會有載入中國當代文學史冊的《古船》。為了容納小說中的眾多故事,張煒找到了一家粉絲廠,“每天清晨,太陽還沒出來,曬粉場上就忙碌起來。潔白的、像雪一樣純凈的粉絲懸在一行行架子上了,姑娘們趕緊伸手去擺弄它們,直到它們完全曬干,輕得像柳絲一樣在風中徐徐飄動。”張煒說,“《古船》最重要的還是隋抱樸和一個潛在的我,這個作者比寫作的這個我,特別是生活中的這個我要高得多。我覺得我是為更高的我在寫作,這個我對我俯視、監督、期待。”
《古船》的寫作過程充滿艱辛,不說長時間的調查和對大量歷史檔案的查閱,在寫作時,為了不被打擾,張煒先是把自己藏在一處招待所,后來又在四里山找到一個廢棄的變電所,“里面還有壁虎,找朋友用石灰水刷了一遍墻,放了一張桌子就開始寫了。寫完就像大病了一場。
《當代》原主編何啟治記得,當時張煒到北京送稿子,“就覺得他非常疲憊”。《古船》發表在1986年第5期《當代》雜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
“非如此的篇幅,而不能夠盡興”
2011年,張煒的十卷本《你在高原》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的授獎詞為——《你在高原》是“長長的行走之書”,在廣袤大地上,在現實與歷史之間,誠摯凝視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張煒沉靜、堅韌的寫作,以巨大的規模和整體性視野展現人與世界的關系,在長達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著飽滿的詩情和充沛的敘事力量,為理想主義者繪制了氣象萬千的精神圖譜。《你在高原》恢宏壯闊的浪漫品格,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追問,有力地彰顯了文學對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在紀錄片中,張煒也說到了《你在高原》的創作,并回應了部分讀者的質疑:“我的少年時期的孤獨,后來的游走,生活中的掙扎,還有祖輩的苦難,所有的見聞,全都綜合在一個四五百萬字的長卷里邊。也有好多人質疑,說它沒法讀完,太長了。這個質疑變成了我自己的質疑,我能不能寫得更短一些,后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必須把它寫出來。非如此的篇幅,而不能夠盡興。”
此外,紀錄片中還呈現了張煒創辦的萬松浦書院,袒露了他恢復書院傳統的初心,和對“雅正、純粹、現代”的追求,和對齊國歷史、對徐福的研究等等。有意思的是,片中還呈現了張煒生活的一大樂趣——和動物的交往,“因為它有自我,它真實,它自然,像貓一樣的自我,像狗一樣的忠誠,牛那種力量和樸實,馬的俊美,羊的溫順。這些東西是最寶貴的”。
如著名評論家、作家李敬澤所言,張煒是一位“內在世界極為寬闊的作家”。他的作品構筑起一個龐大、豐富的世界,值得我們一次次不斷探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黃河客戶端,原刊記者、編輯:錢歡青,在此一并致謝。
![]()
《我的原野盛宴》|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我的原野盛宴》是茅獎作家張煒的純凈溫情之力作。
這是一部純凈唯美、情感濃郁、有著深厚生活積累的非虛構作品。作者張煒以孩童的視角,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從幼年的童真生活寫起,為讀者還原了一段被人遺忘的民間歷史,精彩地描繪出一場“原野盛宴”。
這是一部具有較高文學品質的佳作,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精神家園的守望,是對人、對自然、對世界真摯的“愛的教育”。乘著記憶的時光機回到當年,張煒重新審視自己的少年歲月,在廣闊的原野展開對萬物的好奇,對大地、星空的探尋……
本作品生動鮮活地描述了三百六十多種動植物,既有自然世界的豐饒,又有鄉間生活的野趣,為我們指引出人生的永恒夢想和生活的至真之樂。文字深情細膩、質樸純真、簡約清新,為現代漢語寫作的范本和美章。
《古船》|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古船》是一部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洼貍鎮上隋、趙、李三大家族四十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那片土地所發生的巨變。小說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古老農村在急速化歷史嬗變中的陣痛與沖突,被評論家稱贊為“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的碑石”。
《古船》出版之后,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多個獎項,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迄今已經有六十余種版本,被譯為英、日、法、俄、韓、德、西班牙、瑞典、意大利、土耳其、阿拉伯等多種文字,并被法國教育部和巴黎科學中心列為全法高等考試教材及必讀書目。
《去老萬玉家》|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你在高原》| 人民文學出版社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獨藥師》| 人民文學出版社
![]()
《艾約堡秘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刺猬歌》|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古船手稿》| 人民文學出版社
![]()
《讀詩經》|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楚辭筆記》| 人民文學出版社
![]()
《陶淵明的遺產》|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也說李白與杜甫》|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唐代五詩人》| 人民文學出版社
![]()
《蘇東坡七講》|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初審:方 也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