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
最早的明確出處是清朝吳敬梓《儒林外史》,該書的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優勢,我是親眼看見的。”
那么,河東和河西之間的那條河,指的是那條河?
毋庸置疑的是黃河了。黃河中下游的擺動性是眾所周知的,僅周朝到清朝,大的改道就有六次,小的改道更是數不勝數。這種河道的擺動,讓一些地方,有時位于黃河的東面,有時位于黃河的西面。
我們來看黃河的經常性擺動的一段。
黃河沖出龍門以后,一路南下,到達潼關再向東流。這一段的地形比較平坦,黃河就多次擺動。
我們來看看這一段的地形圖。
黃河自北向南,再折向東,渭河在潼關附近匯入黃河。渭河還有一條支流叫做洛河,在距離渭河入黃河的河口10公里處與渭河交匯。
![]()
正是有了洛河這個參照,歷史上留下了很多關于黃河東西來回擺動的記錄。
《漢書.地理志》中,黃河河道的位置跟今天差不多,洛河是注入渭河的。
隋朝的時候,黃河向西擺動,覆蓋了洛河的下游河道,洛河直接注入黃河,不再是渭河的支流,原來的黃河河道還被開墾出了農田。
李淵父子起兵進入長安的時候,發現黃河又擺向了東面,洛河又重新注入渭河。
這種來回擺動,在歷史上出現了無數次。我們現在看這一帶的地形,會發現村莊明顯少于關中盆地的其他地區,這就是因為黃河擺動性太大,附近不適合定居。
至于華北平原,黃河的擺動幅度就更大了。我們看看黃河歷史的歷次改道示意圖就知道了。
黃河的歷次改道,讓多少城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關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出處,還有一個民間說法。
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立下巨大的功勛,后來被封為異姓的汾陽王,掌管河東之地,顯赫滿門。但郭子儀死后,其子孫不肖,家道一落千丈,孫子一輩成了河西的寒門。世人感嘆曰:“此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不管是哪種說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都反映出世事無常之意。
人生不易,且活且珍惜。
關于黃河的相關鏈接,可點擊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