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寧夏小伙在中蒙邊境出差時用150元買下一塊“人面石”,沒想到4年后經過鑒定,竟然有人用9600萬收購......
趙立云這人愛好不多,但卻十分喜歡撿石頭,早在90年代初就有跡象了,單位的同事都知道,趙立云下班不去打牌喝酒,總喜歡順著黃河邊上的石灘走來走去,褲腿一卷,鞋一脫,蹲在水里半天不出來。
1997,趙立云因為工作原因來了一趟中蒙邊境,來到這里,他除了工作,還要去“淘寶”,要是真發現什么奇石那就這一趟來的就太值了。
那條路很長,一路風沙大得厲害,大家坐在吉普車里,嘴里全是沙礫的咸味,同行的老王掏出一塊拳頭大的石頭,隨手一遞,說:“趙哥,你瞅瞅這玩意兒,像不像個人臉?”
那真是一張臉,石頭泛著淡紅色,眉毛、眼睛、鼻子都清清楚楚,連嘴角的紋路都像極了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
趙立云盯著那塊石頭,越看越覺得心里發熱,忍不住開口問:“老王,這塊要多少錢,你開個價。”
老王抬了抬下巴,笑得隨意:“你喜歡就拿去,隨便意思一下就行。”趙立云摸了摸口袋,把攢了好幾個月的150塊錢遞過去。
那會兒,誰家拿出150塊買個石頭,多少都讓人覺得有點“犯傻”,老王開完玩笑,說什么要是石頭不合心意,隨時退回來也沒事。
石頭到家那天,趙立云像抱個孩子一樣捧著,先用清水細細沖了幾遍,邊洗邊看,手指頭摳著那些像是皺紋的溝壑。
擦干后他又給石頭找了個合適的地兒,專門動手鋸了一塊木座,擺在客廳一角。
媳婦一邊拖地一邊嘀咕:“你這錢花的,買這么個疙瘩,放哪兒都不順眼。”趙立云不吭氣,晚上回家就坐在石頭前面琢磨。
時間一長,他還給這石頭起了名,叫“歲月”,每個人都笑他,趙立云也不惱,嘴角總是掛著點笑,說:“這點錢沒啥,能遇上就是緣分。”
慢慢地,這塊“人面石”在圈子里出了名,來串門的石友看了都嘖嘖稱奇,有人忍不住勸:“趙哥,這東西遇見就得見好就收,別真等砸手里。”
趙立云總是擺手:“錢能再掙,這種石頭一輩子能見幾回?”轉眼到了2001年春天,趙立云拎著“歲月”去了北京的奇石展。
那場面比集市還熱鬧,外地口音混著本地話,人人手里都抱著大大小小的石頭。
趙立云把“歲月”小心翼翼地放在展桌上,自己站在旁邊,時不時用袖子擦兩下石頭,生怕落上灰塵。
趙立云只是笑笑,沒說話,手卻始終沒離開那塊石頭,像是怕它突然飛了似的。
有個北京來的大爺,穿著考究,圍著石頭看了好幾圈,突然問趙立云:“小伙子,這石頭給你多少錢你舍得賣?”趙立云笑了笑,說:“多少都舍不得。”
展會的第三天,幾位專家坐在一起鑒定,趙立云站在一旁,手都捏出汗來了。
專家們一邊翻看資料,一邊用放大鏡仔細端詳,最后一致認定,這是一塊天然瑪瑙奇石,是兩億年前火山運動和風沙雕刻的結果。
更令人震驚的是,專家說,這石頭的藝術價值可以估到9600萬,展會現場一下子炸鍋了,媒體記者一堆圍了上來,趙立云一時成了“名人”。
消息傳回銀川后,親戚朋友都跑來問他:“你真的不打算賣啊,9600萬呢!”
有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說:“要是我,房子車子都換了!”可趙立云始終搖頭:“我喜歡的是它不像錢,像命。”
接下來幾年,各種各樣的人都來找趙立云談,他家門口沒少被“石友”堵著,有人直接提著皮箱上門,說愿意當場付現;還有外地的老板,開口就說:“趙先生,您要是愿意,我可以先付一半訂金。”
趙立云每次都婉拒了,他把石頭鎖在柜子里,但每天晚上都會拿出來看看,有時候還跟石頭說話:“你說,咱倆是不是有緣?”
親戚都勸他:“你把石頭賣了,日子就好過了。”可他總是說:“有些東西,值不值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不認這個緣分。”
“歲月”奇石后來成了圈子里的傳奇,每年都有不少石友專程來銀川拜訪他,甚至有人帶著家里孩子來“沾沾福氣”。
趙立云也不藏著掖著,總是熱情地接待大家,他說:“石頭就是讓人欣賞的,不能老鎖起來。”
很多人都覺得趙立云傻,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塊“歲月”石,陪著他走過了最難的幾年,見證了他人生的起伏。
每當他看著石頭上的“皺紋”,就覺得像極了自己的母親,飽經風霜卻依然溫柔,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對于他來說,選擇讓“歲月”留下來也許也是對的,況且,很多人要是真有這樣的寶貝,說不定也不舍得賣,要留下來當傳家寶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