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沒有什么地方,比這里更像地獄的入口!它持續燃燒了50多年,守護著地底的秘密,這就是位于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沙漠深處的“地獄之門”。
中亞地區的卡拉庫姆沙漠深處,有這樣一處知名的旅游景點——地獄之門,這里的火焰已經持續燃燒了50多年,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繼續燃燒下去。這可不是普通的野火,它的下面藏著一個儲量達35億噸的超級油田。珍貴的能源為何要這樣浪費?這把火難道滅不了嗎?
![]()
燃燒半個世紀的大火
卡拉庫姆沙漠深處本沒有火,當蘇聯勘探隊進入以后,才有了這把燃燒了半個世紀并將持續燃燒下去的大火。
故事最早要從1971年說起,當時正值冷戰時期,美蘇之間對立嚴重,兩國都想壓對方一頭,這就有了各方面的互相攀比。
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聯一個勘探隊來到土庫曼斯坦的卡拉庫姆沙漠,一心想為祖國找一片大油氣田,為蘇聯發展添一把火。
![]()
當時的土庫曼斯坦,就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是蘇聯的領土,所以蘇聯勘探隊可以在這里隨意勘探。
在一次鉆探作業中,卡拉庫姆沙漠突然傳出一聲悶響,整個鉆井平臺連帶著周邊的設備,都陷入一個大坑中,原來是鉆井平臺周邊發生了地陷。
![]()
地陷之后又出現另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這個六七十米的“天坑”,不斷向外涌出天然氣,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危險又刺鼻的氣味。
勘探隊所帶的設備,分析不出這些氣體中到底含有什么危險成分,也沒人敢放任其持續噴出這種刺鼻的氣體。
![]()
幾經商議之后,有一個“大聰明”提出了一個看似合理的建議,那就是直接點一把火,把這些氣體燒掉就好了。
一個看起來很合理的處理方式,而且以前遇到類似情況,也采用過這種辦法,沒人覺著有什么問題,畢竟大家都認為燒上幾天最多幾個星期,火就可以自然熄滅了。
![]()
只是誰也沒能想到,這把火點起來之后,就一直燃燒至今,始終沒有熄滅的跡象,因為地底下有一個儲量達35億噸石油的大油氣田,可以源源不斷地供給天然氣。
原本想著燃燒這些有毒氣體,以免影響周邊居民,但這把火持續燃燒著,當地政府不得不把周邊居民遷走。搞到最后,最受傷的還是當地居民。
![]()
這把火滅不了?
寶貴的油氣資源就這樣白白浪費,難免讓人覺著心疼,難道這把火就滅不掉嗎?其實,想滅火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土庫曼斯坦曾想過要滅火,不過經過評估之后,沒有找到穩妥的方法,萬一滅火失敗,很可能導致天然氣不受控制地涌出,到時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災難。
![]()
如果造成這樣的后果,這就不是一次事故,而是一場生態災難了。沒有人敢做出這樣的決定,畢竟不敢保證一定成功,誰都不想承擔這個嚴重后果和罵名。
另外,對土庫曼斯坦來說,這里的油氣資源雖然寶貴,但他們并不缺這點資源,整個國家底下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據稱全國人用天然氣都是免費的。
![]()
土庫曼斯坦受限于技術等原因,沒辦法撲滅“地獄之門”的大火,那西方國家的油氣公司又為何不干呢?
如果能撲滅這場大火,和土庫曼斯坦政府談一談,說不定就能免費拿下這里的油氣資源開采權。即便拿到一半開采權,也是白撿的天大好處。
![]()
這就涉及土庫曼斯坦的國情和政策問題。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的投資環境并不算友好,很多外資對此都有不小的顧慮。
另外,土庫曼斯坦的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再加上油氣資源位于沙漠深處,開采出來再運出去,需要極高的成本。
沙漠地區的地質結構復雜且脆弱,當年的塌陷事故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今在這里開采,肯定還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當地又沒有足夠的加工能力,土庫曼斯坦又是一個內陸國家,想把這些石油資源運出去加工,成本方面根本沒有任何優勢。
國際石油巨頭可不是散財童子,根本不可能到土庫曼斯坦“搞慈善”。沒賺錢之前就要先修路?天底下哪有這樣的美事。
把資源變成財富,中間隔著很長的一段路,土庫曼斯坦的“地獄之門”,就充分詮釋了這一點,技術、政治環境和基礎設施缺一不可。
![]()
“地獄之門”的危害與作用
地獄之門的存在,對人類的“自以為是”是一個巨大的警示,人類總覺著自己無所不能,但在大自然的偉力面前,人類其實渺小得猶如螻蟻。
地獄之門持續燃燒的大火,不但浪費了巨大的油氣資源,持續排放的有害氣體,還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災難。
![]()
燃燒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甲烷以及二氧化碳,這都是溫室氣體。地獄之門的排放規模,抵得上幾百個城市的總排放量。
尤其是甲烷,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地獄之門就如一個“漏氣閥”,不斷向大氣環境中排放溫室氣體,而且還是毫無顧忌的那種。
![]()
就連國際社會都無法譴責,畢竟土庫曼斯坦也是受害國,寶貴的資源就這樣白白浪費掉。至于罪魁禍首,蘇聯早已經解體了,想找都找不到了。
當然,“地獄之門”給環境帶來危害的同時,也具有很大的科學意義。持續燃燒的大火在局部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創造出一個異于常態的生命空間。
![]()
2013年,加拿大探險家克羅尼斯,在火坑底部發現了嗜極端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在極端高溫環境中,和甲烷共生,解釋了生命對極端環境的適應能力。
類似的情況,以前只在海底火山附近發現過,不過海底環境復雜,根本無法長時間研究,地獄之門就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環境。
![]()
這里持續燃燒的大火,也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碳氫化合物燃燒的天然實驗室,這也算是額外的一點收益了。
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很多游客慕名而來,觀賞這一意外造成的奇觀。
2013年,土庫曼斯坦將地獄之門附近設為自然保護區,打造成獨特的地理名片對全球游客開放,旅游資源的開發給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巨大活力。
![]()
關閉“地獄之門”
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全球都在為延緩氣候變暖而努力,當《巴黎協定》簽訂之后,“地獄之門”這個持續散發溫室天氣的“天坑”,受到越來越多國家關注。
為了不被其他國家詬病,土庫曼斯坦近些年來也在想辦法減輕“地獄之門”的影響。他們利用新技術打井收集甲烷,減少地面燃燒產生的甲烷量。
![]()
衛星監測數據顯示,自2023年以來,地獄之門的甲烷排放量顯著降低,這讓人們看到了技術推動環保的希望。繼續這樣進行下去,地獄之門也許會迎來熄滅的一天。
地獄之門是一處宏偉的景觀,也是人類同自然較量的一個縮影,當人類只顧著能源開采不考慮其他方面時,最終很可能引來大自然的懲罰。
![]()
地獄之門是毀滅也是轉機,有著這樣一個警示,也許更能推動人類更關注環境,更尊重大自然,進一步保護地球,給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目前,土庫曼斯坦政府已經對外宣布,將尋求撲滅“地獄之門”大火的方法。雖然傳統方法存在一定難度,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想必會有更穩妥的方法來解決此事。
![]()
在全球持續變暖,海平面不斷上升的威脅越來越大時,土庫曼斯坦政府的行為,稱得上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該做的事。
這一點就和日本政府形成鮮明對比。2011年日本福島以東海域發生大地震并引發海嘯,最終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嚴重損壞。
![]()
在事故發生之初,東京電力想方設法隱瞞真實情況,后來實在掩蓋不住了,才上報日本政府。雙方最終決定采用最簡單省錢的方法,直接往核電機組注水來降溫避免爆炸事故。
這樣的處理方法,暫時消除了核電機組爆炸風險,但也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核污染水。2022年秋,日本政府宣布,福島核電站周邊的核污染水儲存罐將全部灌滿。
![]()
核污染水沒地方放了,日本政府決定將這些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完全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2023年8月,排海行動正式開啟。
從那時起一直到2024年7月,日本核污染水累計進行了7輪排海,對海洋生物和全人類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持續性傷害。
![]()
自己制造的麻煩,讓全世界為之買單,將污染留給子孫后代,這就是日本的所作所為。知小利而無大義,如此卑劣的民族簡直是“地球之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