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類專業是當下最掙錢的專業,但問題是它的上限一般人摸不著。它不僅吃學歷,還吃家境,而它的下限幾乎人人都能摸到,但是很多人又不想干。甚至那些追求不出差、坐辦公室、工資穩定的人,反而最適合這個專業。
因為金融業是一個極端分層的行業,它不像機械、電器、材料那樣,干得久、夠精通就能熬出頭;也不像計算機、通信、自動化那樣,卷技術就能改命。金融的上限從來不在努力本身。你看那些最掙錢的人,動不動就是投行、基金、券商自營、量化投資、風控建模,一進門年薪50萬,三年百萬不是夢,但他們的共性是什么呢?是學歷頂配,清北復交、上財央財,或者海歸碩博。他們從大一開始就在實習,身后是學校的校友圈、導師資源,還有項目資源。
而清北以下,尤其是普通本科、雙非院校,金融的上限完全是無路可走。不是你不夠聰明,而是這行風險太高了,信人太貴了。別人投10億的項目,不會交給沒背景的人去做。你要是沒圈子、沒推薦人、沒實習渠道,你連簡歷都送不進去。
那這是不是天坑?
也不算是。金融最大的好處就在于它的下限真的很穩。你想要穩定、想坐辦公室、不想出差,它太適合你了。哦,對了,賣保險就算是金融業的下限,下限低到你學的是土木,都能來賣保險。但是,你學金融賣保險,總歸比學土木賣保險還是多那么一些理論基礎的吧。
所以對于一二類家庭來說,孩子學金融其實挺合適,就是得吃苦。而且“十五五”規劃出來了,要完善普惠金融體系,推動綠色金融,強化政策性金融對實體的支撐。也就是說,金融從資本游戲變成了政策工具,既然是政策工具,那就會經常被使用,而一二類家庭的孩子,就是那個被使用的工具人。
最尷尬的是三類家庭,因為他們最容易掉進這種高薪幻覺。他們覺得學金融能逆襲,結果卷學習、卷實習、卷證書,卻發現金融業像是從上往下篩的,不是從下往上爬的,你的努力在門檻前毫無意義。
別人靠出身入場,你靠資格排隊,等你有資格了,那位置早沒了。于是三類家庭的孩子最累,既夠不著頂,又下不來底。學歷不夠高,家境不夠厚,到最后只能去推理財、賣保險、做信貸。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干金融,其實是在干金融產品的銷售。
而到了四五類家庭,情況就又變了。因為家里有公司、有資本、有資源,金融支行簡直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制的。他們的孩子讀金融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為了接班。“十五五”提出要推動金融與科技、行業、產業、綠色融合,你看這就是他們的機會,因為他們有能夠被融合的東西。他們搞的是投融資、資產管理、股權運作,別人干金融是為了生存,他們干金融是為了布局,他們掌握的不只是錢,而是錢的規則。
所以金融這行最扎心的一點就在這兒,有家境、有學歷,就是贏者通吃。那如果缺了家境,只有學歷,那么一定要學習能力強、數學邏輯好、代碼功底扎實。因為量化交易不靠人脈、不靠圈子、也不靠出身,靠的是算法、模型和算力,只認結果,不認背景。能寫出好策略、能跑贏市場、能控制風險,你就是被爭搶的那個人才,不然的話就真的只能去賣保險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