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ontane手帳,作者:MontaneHuang,原文標題:《在中國,自由職業難做的3大門檻(一)》,題圖來自:AI生成
這幾年,“自由職業者”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朋友圈和各類社交媒體上。
我最早接觸這個概念,還是5、6年前,因為我的老姐妹逗逗,她真真是個奇女子,從互聯網運營轉成了獨立手作藝術家的故事值得我再寫一篇(此處mark一個flag)。那個時候,“自由職業”這個標簽在國內還沒有那么盛行,更多的是“斜杠青年”。
逗逗曾說,她是斜杠青年。那會兒在國內,像她這樣的選擇——從互聯網到獨立手作藝術——幾乎沒有參照系,也很少人真的能靠它養活自己。前兩年問起逗逗,她還跟我說,自由職業不好做,很難生存,所以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很多其他事情。這兩年她好像才逐漸好起來,我始終相信,這得益于她的堅持,也因為她的才華和她的熱愛,終于等到了被看見的時候。
我還有一位國外的朋友,Tiger,也是自由職業者,從事技術相關的工作。當然,他在他的領域里實力非常,想當初我受困于抽象無比的Haskell作業的時候,沒少叨擾他請教幫忙,此處,再次一萬個感謝Tiger(盡管他或許永遠無法讀懂我的內容)。
他的生活應該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樣子:時間靈活、工作地點不限、收入自由增長……他會每年定期去日本滑雪打卡,有一陣我常會收到他給我發的雪景照片,還有他在各種國家的旅游照片。講真,我很羨慕,我相信讀到此處的你們,也很羨慕吧。
自由職業,像是一種逃離打工焦慮的新生活方式,讓人向往。但當你真的準備去做,或者像我一樣,時常接觸到那些長期以自由職業為生的人,你或許也會忍不住探究:如果我想從事自由職業,現實究竟是怎樣的?
于是,你可能會發現一個殘忍的真相:自由職業的“自由”,往往只是外表,底下是層層焦慮、內卷和隱形且持續的生存壓力。所以很多人并不是一下子“全職自由”,而是從副業開始,慢慢嘗試。這也解釋了“斜杠青年”為什么會成為一個時代標簽——大部分情況下,副業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不是階段性的,而是長期狀態。
從我觀察和接觸的案例來看,“自由職業者”在國內仍是一種邊緣狀態。它看似自由,其實是一個深度與系統性缺乏保護的結構性困境。通俗些說,自由職業難做,并不是因為個人的不努力,也不完全是平臺機制不完善,更不是因為“大家都太卷了”。它之所以難,是因為這條路背后隱藏著三重門檻,我將它們總結為:
1. 能力門檻:你作為獨立職業者必須具備能力獨立完成整個閉環,從獲取客戶到交付結果。
2.信任門檻:客戶信不過個體,平臺信不過你,社會也還沒準備好接納你。
3.市場門檻:客戶付費意愿低(社會體制和信任門檻造成的)、平臺生態混亂、政策保障不到位。
這些門檻不是線性疊加的——你越往上走,越會發現下面那一層還沒有穩固。也就是說,它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職業難度”,而是一種從結構上就沒被準備好的生存挑戰。
能力門檻:你得有一個人撐起一家公司的極致自律
很多人以為自由職業者只是“自己接單干活”,本質上和上班差不多,無非是少了個老板。真正走上這條路的人,或許才能明白,自由職業最早卡住人的地方,不在專業技術,而在“一個人撐起完整閉環”的能力。我們嘗試回想一下,在公司里,你也許只需要專注于職責范圍:設計師只需要做圖,寫手只需要寫稿,程序員只需要敲代碼——上下游環節都有團隊支撐。
而當你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哪怕只是完成一個普通項目,也要親自承擔所有流程:找客戶、談價格、寫方案、簽合同、做交付、跟修改、收尾款、開發票、記賬……你不再只是“一個崗位的人”,而是一個微型企業的CEO、BD、PM、客服、財務和創作者,通通是你一個人。這是對時間管理、自我驅動和情緒韌性的全面挑戰。
更何況,自由職業并不止于做項目。許多人以興趣為起點,從手工藝、插畫、騎行攝影等愛好出發,試圖通過自媒體打造自己的個人IP。但當你真正想靠它養活自己,就會發現:不僅要產出內容,還要規劃選題、設計產品、優化運營、研究變現邏輯、回應讀者留言、與客戶談合作,甚至要拍視頻、剪輯、上架商品、處理退貨。這些都不是“加一點運營能力”那么簡單,而是要具備一套完整的、自我驅動的、系統性做事的能力。
沒人監督你工作,也沒人替你收拾爛攤子。你必須非常清醒地知道:沒人為你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自己。只會做,不會談;只會產出,不會經營;只會熬夜完成任務,不會為下個月的收入做規劃。這就是自由職業的第一個門檻。你慢慢會感受到,你要練的,不只是技術,而是自我成為一個系統的能力。
而能力門檻,在今天的網絡時代似乎不算什么關鍵了。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能開個號、掛個鏈接、做點展示,有時看起來,好像只要運氣好、內容被推上去,你就能,看上去,自由成功。
但這恰恰容易讓人誤判這條路的本質:自由職業不是爆一條流量視頻、接一個爆單項目,而是長期構建“可持續、可復購、可成長”的個人系統。這才是穿越浮躁、長遠走下去的底層邏輯。
信任門檻:“有單位”,約等于“可信任”
即便你能力足夠強,接下來你會撞上的,是第二道更隱蔽卻更扎心的門檻:信任。
設想一下,當你說你是設計師,對方第一反應是不是:你在哪兒上班?你說你做開發,對方或許會問:有沒有公司?能不能開發票?
這些反應背后,愚以為,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邏輯:單位可為你背書,而不是你自己。
也就是說,自由職業者們天然處于信任劣勢:
客戶不敢簽你,不是因為你能力差,而是因為你是個人不是公司; 你無法開票,項目就直接被pass; 平臺上明明你作品最專業,客戶還是選了那個報價更低、但有公司logo的賬號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國外的freelancer能活得很好?除了市場結構和付費習慣不同,更核心的原因是:他們有制度性的信任機制作為支撐:平臺背書、合同保障、信用評級、仲裁機制,規則寫得清楚,平臺會站出來,客戶敢放心合作。
但在國內,現實往往是:
平臺只撮合,不背書; 法律邊界模糊,出了問題很難維權; 客戶天然不信任個體,只信機構或熟人介紹
這導致你做的每一個項目,幾乎都要從頭去“自證清白”:我是專業的,我是靠譜的,我不會跑路,也不會爛尾。
更加棘手的是,哪怕你前面做得再好,客戶臨時砍價、無限修改、尾款賴賬的事依然可能發生——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不是”單位“的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由職業就不再是獨立工作,更像是一次次與系統的博弈:你拿著個人身份去對抗對方的組織、流程、預算限制、法律盲區和習慣偏見。
說白了,沒有制度性信任機制的自由職業者,是靠碰運氣和個人魅力,合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會拼命在朋友圈、小紅書這些媒體上發客戶評價、曬好評截圖、錄視頻講案例——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建立“我值得信任”的信號塔。但這種信任的構建是脆弱的、不確定的。你不知道下一個客戶是“好人”還是“刁民”,不知道這次合作是口碑積累還是爛攤子收尾。
總結來說,在這樣的結構里,自由職業不是職業,而是一場長期的信任博弈。
市場門檻:一邊是客戶不想多花錢,一邊是平臺也不想你賺太多
這是最后這一層,或許也是真正的瓶頸——目前的整個國內市場環境本身,并不鼓勵自由職業者賺錢。
先說客戶這邊:
很多中小企業,對專業服務沒有清晰的認知。他們更習慣的是:我發個需求,有幾十個人來搶單,價格便宜、干活快。他們不會花時間分辨哪個設計師更有策略,哪個文案更有風格,哪個程序員代碼更穩定。他們只看兩個指標:價格夠低、響應夠快。
久而久之,自由職業平臺變成了一個比價的修羅場。不是拼作品,而是拼誰便宜、誰送得多、誰“好說話”。
你開價高一點,對方會說:別人做這個只收 300,你憑什么收 1000?
你認真做交付,對方反問:為什么不能無限修改?我在某寶買的都能改到滿意為止。
可能你想用專業換價值,但這個市場,還未學會為專業付費。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一次,有人找我聊一個智能硬件產品設計的項目。一開始說是產品實現,結果聊著聊著變成了產品策略、交互方案、用戶研究樣樣都要我來出——但對方給出的報酬卻低得離譜,甚至連正式合同都沒有,連保障條款也說不清楚。說到底,我相當于是在“賠本做買賣”。
那次之后,我才更深刻意識到,在自由職業市場里,你經常不是因為能力不被認可而接不到項目,而是根本沒人愿意為“完整而專業的工作流程”付出合理成本。
再從平臺這邊: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平臺上,期望它能提供流量、保障和信任,但現實是:大多數平臺更傾向于維持“量大價低”的交易邏輯。
他們不在乎你有沒有復購客戶,不在乎你作品是否專業,只關心平臺的數據指標——成交量、活躍度、響應速度。他們不鼓勵你成為專家,而更傾向于把你訓練成一個“高響應、可壓價”的流水線工具人。
在這樣的系統中,自由職業者很難真正建立起品牌價值和溢價能力。你永遠在“比價 + 比勤奮”的生態里卷命,卻很難通過“更好”獲得“更貴”。
而更殘酷的現實是,很多人可能全年無休、節假日不停、凌晨還在交稿,但最后一算,年收入不一定比公司里的普通員工高。醫保、社保、報銷、保障……樣樣都要自己掏腰包。
最終你會意識到: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這個市場還沒開始為你預留向上的通道。
那為什么,還是有人堅持自由職業?
說到這里,你可能覺得,自由職業簡直是“地獄模式”。但我仍然想說:這條路雖然難,卻有它真實而深刻的意義。
因為在我有限的理解里,自由職業,是在強迫我們去面對三個底層問題:
你是誰? 你真正的價值在哪里? 沒有任何組織和頭銜之后,你怎么活下去、怎么和這個世界建立連接?
在單位里,你是那個產品經理、程序員、設計師,但當你成為自由職業者時,你只能靠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活下去。
這聽起來殘酷,但足夠真實。它迫使你從被動的“職位擁有者”變成主動的“價值創造者”。它讓你開始理解職業的本質不是“穩定”,而是“被需要”。
的確,自由職業者不好做,因為這個社會還沒有為“個體勞動者”準備好完整的生態系統。
但它正在慢慢變化。你會看到或許正在看見: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以個人身份做事;越來越多客戶開始關注“誰做得好”,而不只是“誰便宜”;政策和平臺也開始討論如何保護“靈活就業人群”。
我們也許處在一個轉折期,一個從“單位制社會”轉向“個體價值社會”的過渡階段。而自由職業者們,就是那個走在前面、最早承受風險、也最早收獲自由的人群。
所以,如果你正打算開始這條路,或者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一段,請務必堅定地相信兩點:
自由從來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 自由不是“少做點”,而是“把人生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這條路不好走,但值得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ontane手帳,作者:MontaneHuang
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場。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9263.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