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人才的流動是非常頻繁的。一個有才能的人,如果在一個地方得不到重用,往往會選擇“跳槽”。
其中有一個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在以“唯才是舉”而聞名天下的曹操手下,卻始終沒能出人頭地,像一顆蒙塵的珍珠,被遺忘在角落。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投靠當時還比較弱小的劉備。
然而,誰也想不到,正是這個當初在曹營里不受待見的小人物,最后卻成了蜀漢政權的擎天一柱,甚至在一場關鍵戰役中,硬生生地為蜀漢延續了近二十年的國運。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三國后期蜀漢的定海神針王平。
默默無聞的“代理校尉”
王平出生于巴西郡宕渠縣,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渠縣一帶,是板楯蠻(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支)人。
![]()
他本不姓王,而是姓何,后來才因故改姓。因為出身和早年經歷的緣故,他沒有機會接受什么正規教育,據說大字不識幾個。
在那個看重出身和門第的時代,王平這樣的背景,可以說是一點優勢都沒有。
后來,天下大亂,王平也加入了時代的洪流。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親率大軍征討漢中張魯,王平也跟隨當地的豪強杜濩、樸胡等人,一起歸附了曹操。按理說,曹操愛才如命,手下聚集了五湖四海的人才,王平既然來投,總該有個不錯的機會吧?
可現實卻很骨感。王平在曹營待了好幾年,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
![]()
曹操只是給了他一個代理校尉的職位。這個“代理”二字,聽著就有點臨時工的味道,說明他在曹操的軍事體系里,根本就是一個邊緣人物,隨時可能被替換。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有幾方面。王平當時確實沒什么名氣,也沒有展現出過人之處,在人才濟濟的曹營里,他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實在太不起眼了。
其次,曹操手下猛將如云,張遼、徐晃、張郃、夏侯惇等等,哪個不是戰功赫赫?輪也輪不到他一個新人來表現。
或許也和他不善言辭、性格耿直有關。他不是那種會阿諛奉承、鉆營取巧的人,只是一個踏踏實實想做事的軍人。這樣的人,在復雜的權力中心,往往很難被高層注意到。
![]()
就這樣,王平在曹營里度過了幾年默默無聞的時光。他眼睜睜看著別人建功立業,自己卻只能原地踏步。
對于一個心懷抱負的軍人來說,這種感覺無疑是痛苦的。而改變他命運的契機,很快就隨著一場大戰的爆發而到來了。
轉投劉備
那場改變王平命運的大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中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親率大軍進攻漢中,與曹操展開了殊死搏斗。戰爭打得異常慘烈,最終以劉備的勝利告終。
在這次戰役中,曹軍有不少將領陣亡或投降,而王平,也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
![]()
眼看著曹軍敗局已定,而劉備集團正如日中天,王平深知,繼續待在曹營已經沒有前途了。與其在這里耗費光陰,不如去尋找一個真正能賞識自己的明主。
于是,他果斷地離開了曹軍,投奔了劉備。
劉備當時剛剛拿下漢中,正是用人之際,對于前來投奔的將領自然是歡迎的。
他見到王平后,立刻就任命他為裨將軍,這是一個實打實的將軍職位,比之前在曹營的“代理校尉”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可以說,王平的“跳槽”之路,從一開始就走對了。
不過,真正讓王平在蜀漢軍中站穩腳跟,并引起最高統帥諸葛亮注意的,還是幾年后的街亭之戰。
![]()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了自己非常器重的參軍馬謖去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當時,王平就是馬謖的副將。馬謖這個人,熟讀兵法,能言善辯,但缺乏實戰經驗。
他到了街亭后,違背了諸葛亮“當道扎寨”的部署,固執地要把軍隊部署在南山上,認為這樣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王平多次勸諫馬謖:“將軍,把大軍駐扎在山上,一旦魏軍切斷了我們的水源,再四面合圍,我軍豈不是不戰自亂了嗎?”但馬謖剛愎自用,根本聽不進王平的意見,還嘲笑他不懂兵法。
無奈之下,王平只能請求馬謖分給他一部分兵馬,讓他到山下駐扎,以防不測。馬謖同意了。
后來的戰況,果然不出王平所料。
![]()
魏國大將張郃率軍趕到,迅速包圍了山上的蜀軍,并切斷了水源。蜀軍沒水喝,軍心大亂,很快就被魏軍打得潰不成軍。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山下的王平站了出來。他命令自己手下的士兵拼命擂鼓,制造出援軍到來的假象,穩住了陣腳。
張郃懷疑有埋伏,不敢輕易追擊。王平趁此機會,將四散的殘兵敗將一點點聚集起來,最終帶領著部隊有序地撤退了。
后諸葛亮時代
如果說街亭之戰讓王平嶄露頭角,那么在諸葛亮去世之后,他才真正成長為蜀漢的守護神。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丞相的離世,對于蜀漢來說,無異于天塌地陷。
![]()
此時,蜀漢內部的矛盾立刻就爆發了。大將魏延和丞相長史楊儀素來不和,諸葛亮一死,兩人為了爭奪兵權,幾乎要火并。
魏延自恃勇猛,不肯聽從楊儀的安排,率領自己的部隊率先南撤,還燒毀了沿途的棧道,意圖阻止楊儀的大部隊回成都。
一時間,蜀漢軍隊內部劍拔弩張,一場內亂眼看就要爆發。如果處理不好,蜀漢軍隊可能會在撤退途中就自我瓦解,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危急關頭,楊儀派出了王平,去討伐魏延。王平深知,此時蜀軍最需要的是穩定,而不是內耗。
他沒有直接帶兵和魏延硬拼,而是率軍擋在魏延前面,然后對著魏延的士兵們大聲喊話:“丞相剛剛去世,尸骨未寒,你們這些人就要造反嗎?”
![]()
魏延手下的士兵,聽了王平的話,頓時明白了是非曲直,誰也不愿意背上叛徒的罵名。
于是,他們紛紛扔下武器,四散而逃。不可一世的魏延,瞬間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被馬岱所殺。
為蜀漢續命二十年
成為漢中防線的總司令后,王平迎來了他軍事生涯中最高光,也是最嚴峻的考驗。
公元244年,曹魏的大將軍曹爽,為了在朝中樹立威望,不顧眾人反對,親率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漢中。而此時,王平鎮守漢中的兵力有多少呢?不到三萬人!
![]()
敵我兵力懸殊,十萬對三萬,這仗怎么打?消息傳來,蜀漢朝野震動。
漢中的將領們也都慌了神,很多人主張放棄外圍的關隘,收縮兵力,退守漢城和樂城兩座堅固的城池,等待成都的援軍。
這個方案看起來很穩妥,但王平卻堅決反對。
他深刻地指出:“漢中距離成都千里之遙,一旦我們放敵人進來,讓他們占領了平原地區,他們就可以以此為基地,圍攻我們的城池。到時候,就算成都的援軍趕到,我們也已經陷入被動,漢中危矣!”
他提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方案:主動出擊,據險而守。
他命令護軍劉敏等人,率領一部分兵力,搶先占據漢中東邊的興勢山,利用有利地形,將曹魏大軍死死地堵在山谷里。他自己則親率主力,在后面作為策應。
![]()
這是一個風險極高的決策。用三萬兵力去正面硬扛十萬大軍,稍有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但王平憑借他對地形的熟悉和對戰局的精準判斷,毅然決然地執行了這個計劃。
戰況的發展,完全印證了王平的神機妙算。
曹爽的十萬大軍,被蜀軍卡在了狹窄的興勢山谷中,綿延上百里,首尾不能相顧。大軍擠在一起,根本無法展開陣型,兵力優勢蕩然無存。
再加上山路崎嶇,后勤補給很快就跟不上了,魏軍士兵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王平和劉敏的部隊,就像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了興勢山上,任憑魏軍如何沖擊,都巋然不動。
雙方僵持了幾個月,曹魏大軍寸步難行,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
此時,蜀漢朝廷派出的援軍也從成都趕到。曹爽眼看取勝無望,再拖下去就要全軍覆沒,只能下令撤退。
這一撤,就成了一場大潰敗。蜀軍趁勢追擊,魏軍死傷慘重,丟棄了大量的兵器和物資,狼狽不堪地逃回了關中。
興勢之戰,是三國后期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王平不僅保住了漢中,更重要的是,他徹底打掉了曹魏短期內南下滅蜀的念頭。如果此戰失敗,漢中失守,那么曹魏大軍就可以長驅直入,直逼成都。以蜀漢后期的國力,根本無法抵擋。
可以說,正是王平的這次力挽狂瀾,才使得蜀漢政權得以從公元244年,一直延續到公元263年,差不多又多活了二十年。
結語
公元248年,王平病逝。
![]()
從一個在曹營里不受重視的邊緣人物,到投奔劉備后逐漸發光,最終成為蜀漢后期的擎天玉柱。
王平雖然不識字,但他卻非常好學。他經常讓手下人給他讀史書和律令,自己在一旁靜靜地聽,聽完之后,他不僅能理解其中的大意,還能和別人討論得頭頭是道,見解深刻。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一個在曹操那里可能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的人,換了一個環境,遇到了信任他的領導,就可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或許你現在所處的環境并不適合你,但請不要放棄,去尋找那個能讓你發光的舞臺吧,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