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個人物非常復雜,他愛才如命,為了得到人才可以不計前嫌,光著腳丫子就跑出去迎接;但他又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在曹操的一生中,他見過無數奇才,也親手扼殺過不少天才。但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過于一個年僅十七歲的少年。
這個少年不是他的敵人,反而是他最心愛兒子的摯友,甚至還曾為他立下過奇功。
兩位神童
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曹操最疼愛的小兒子,曹沖。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周不疑。
![]()
曹沖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至今還寫在咱們的小學課本里。
他出生于公元196年。曹操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夸贊這個兒子,甚至把他當作自己最理想的繼承人來培養。
而周不疑,則是另一顆同樣耀眼的星星。他出生于公元192年,是荊州零陵郡人。他的舅舅是荊州牧劉表手下的重臣劉先。
周不疑從小也是聲名在外,以“神童”之名傳遍鄉里,據說他看東西過目不忘,議論起事情來頭頭是道,見解深刻,完全不像個孩子。
![]()
后來,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病逝,劉琮投降,荊州大批的士人名流都歸附了曹操,周不疑和他的舅舅劉先也在這時來到了許都。
在這里,周不疑遇到了和他年齡相仿、同樣被譽為“神童”的曹沖。兩個天才少年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探討學問,交流心得,彼此都為對方的才華所折服。
曹操看著這兩個孩子,心里也是樂開了花。他覺得,周不疑的才華正好可以作為曹沖的左膀右臂。如果將來曹沖繼承大業,有周不疑這樣的天才輔佐,那真是如虎添翼,自己的江山也就穩固了。
![]()
所以,曹操不僅不反對他們來往,反而非常鼓勵,甚至可以說是把周不疑當成了“準兒媳”……啊不,是“準女婿”來看待,一度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只不過,年少聰慧的周不疑,或許是看透了政治聯姻的本質,婉言謝絕了這門親事。
少年天才的鋒芒初露
那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肅清北方的袁氏殘余勢力,決定遠征烏桓。
![]()
當時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兵敗后投奔了烏桓,曹操若想徹底統一北方,就必須拔掉這顆釘子。
這次遠征非常艱苦,大軍一度迷路,糧草不濟,但最終還是抵達了烏桓的統治核心,柳城(今遼寧朝陽附近)。
柳城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曹軍數次進攻都無功而返,陷入了僵局。曹操自己也是絞盡腦汁,一籌莫展。他對著軍事地圖反復推演,召集手下的謀士們商議對策,但始終沒有找到突破口。
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站了出來。他就是當時只有十五六歲的周不疑。雖然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他為何會出現在前線軍中,但極有可能是曹操愛其才華,特意將他帶在身邊歷練。
![]()
面對眼前的困局,周不疑走上前去,冷靜地對曹操說,他有辦法攻破此城。
曹操當時可能也是病急亂投醫,就讓這個少年說說看。沒想到,周不疑一口氣,竟然提出了整整十條攻城計策。
曹操聽完之后,大為震驚。他看著眼前這個還沒自己兒子大的少年,眼神里充滿了不可思議。
根據一些史料的零星記載,曹操從中隨便挑選了一條他認為的“下策”來執行,結果奇跡發生了。
![]()
魏軍按照周不疑的計策稍作部署,很快就攻破了堅固的柳城,大敗烏桓,斬殺了烏桓單于蹋頓,袁尚、袁熙狼狽逃往遼東,最終被公孫康所殺。
這一戰,讓周不疑名聲大噪。一個少年,談笑間獻出十條奇計,隨便一條就能助大軍攻克堅城。
這是何等恐怖的軍事天賦!曹操在欣喜之余,內心深處也第一次對這個少年產生了一絲難以言說的忌憚。
他想起了自己已經去世的謀主郭嘉,覺得周不疑的才華,未來或許不在郭嘉之下。
![]()
這樣一個天才,如果是自己人,那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可如果……他不是呢?或者說,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后代駕馭不了他呢?
風云突變
柳城大捷之后,周不疑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變得非常微妙。一方面,曹操更加器重他的才華;另一方面,那份源于多疑本性的警惕也與日俱增。而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的夭折。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年僅十三歲的曹沖突然染上重病,很快就離開了人世。這件事對曹操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他抱著曹沖冰冷的身體,悲痛欲絕。
![]()
史書記載,曹操當時對趕來安慰的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曹沖的死,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兄弟幾個的幸運。可見,曹操確實是把曹沖當成接班人來看待的。
愛子的離世,讓曹操的世界一下子灰暗了下來。當他從悲痛中稍微緩過神來,再去看待周不疑時,眼光已經完全變了。
過去,周不疑是曹沖的摯友,是未來輔佐曹沖的棟梁之才。曹操看著他們,就像看著自己江山的未來。
可現在,曹沖不在了。
![]()
那么,周不疑的存在,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隱患。曹操開始反復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其他兒子,比如曹丕,將來能控制住這個智慧近妖的周不疑嗎? 答案,在曹操心中,是否定的。
他太了解周不疑的才華了,那是在十五六歲就能獻出十條破城奇計的頭腦。
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心甘情愿地輔佐也就罷了,可一旦他有了異心,或者未來的君主無法讓他信服,那對曹氏的江山將是致命的威脅。
就在這時,曹丕似乎也察覺到了父親的心思。他看到父親每次看向周不疑時,眼神都變得冰冷而復雜,于是便向父親勸諫,認為周不疑是個人才,應該留下來為我所用。
![]()
然而,曹丕的這番話,不僅沒能救下周不疑,反而堅定了曹操的殺心。曹操冷冷地對曹丕說出了一句載入史冊的話:“此人非汝所能駕馭也。”
天妒英才
在曹操下定決心之后,周不疑的命運就已經注定。
同樣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在曹沖去世后不久,曹操沒有給任何人反應的機會。他沒有公開審判,沒有羅織罪名,因為周不疑根本無罪可定。
一天,刺客悄悄潛入了周不疑的住處,在許都(今河南許昌)的某個角落,這位年僅十七歲的少年天才,還沒來得及施展他驚世的才華,就在一片寂靜中,被人奪去了生命。
![]()
據說,曹操在下令時,內心或許也有一絲愧疚,所以吩咐刺客“留個全尸”,算是對他才華的最后一點憐憫。但這并不能改變他親手扼殺了一個絕世天才的事實。
一個在十幾歲就能為一代梟雄獻上十條破城奇計的少年,一個被曹操認為連曹丕都無法駕馭的頭腦,他的生命就這樣永遠定格在了十七歲。
我們甚至可以想象,當曹丕得知自己曾經為之求情的朋友最終還是死于父親之手時,內心是何等的震撼與冰冷。
他或許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權術與無情。
![]()
周不疑的死,就像一顆流星劃過三國的夜空,短暫、絢爛,卻又迅速寂滅,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在正史《三國志》中,甚至都沒有為他單獨列傳,他的事跡,大多散見于裴松之的注以及《零陵先賢傳》等一些零散的史料中。
千古帝王心術
當然也有人說,曹操殺死周不疑,是典型的帝王心術。他不惜背負“嫉賢妒能”的罵名,也要為自己的繼承人掃清一切潛在的障礙。這既是他的冷酷,也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遠見”。
![]()
只是,這份“遠見”的代價,是一個十七歲少年的鮮血,和一個可能改變三國歷史走向的“如果”。
我們無法不去想象,如果曹沖沒有早逝,如果周不疑能活下來,他與曹沖這對天才組合,會給曹魏,乃至整個三國帶來怎樣的改變?他會成為另一個郭嘉、荀彧,還是會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