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
在三國題材的文學創作中,諸葛亮的形象常陷入“神化”或“符號化”的窠臼,而番茄小說網上的《臥龍嘯天: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智謀與忠誠》(小說集《謀奪天下:二十位帝師秘聞錄》第十一卷)卻以細膩敘事、扎實考據與深刻洞察,還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智者”與“有困有憾的理想主義者”。作品以時間為軸,串聯起諸葛亮從隆中蟄伏到五丈原病逝的一生,既鋪展了波瀾壯闊的三國風云,也刻畫了他“智謀”與“忠誠”交織的精神軌跡,在歷史塵埃中奏響悲壯史詩。
情節:在亂世棋局中鋪展臥龍的一生
小說始于隆中春日的“竹林論才”,彼時諸葛亮一襲素袍、輕搖羽扇,與石韜、徐庶、孟建縱論天下局勢——他點破劉表“守成有余,進取不足”、劉璋“暗弱難控豪強”的局限,為友人指引“尋明主、展抱負”的方向,卻對自身仕途“笑而不言”,只以“待時機”暗藏匡扶天下之志。這份“藏鋒守拙”的從容,為其后續“臥龍出山”埋下伏筆。
隨后,“徐庶薦才”成為命運轉折點。公元207年,劉備屯兵新野、求賢若渴,徐庶以“諸葛孔明乃‘臥龍’,才勝我百倍”力薦,更點明“此人非主公親往不可得”。于是有了“三顧茅廬”的經典橋段:劉備兩度拜訪落空,卻始終保持謙恭,第三次終見諸葛亮——彼時諸葛亮于茅屋中縱論“隆中對策”,為劉備規劃“跨有荊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的戰略藍圖,正式開啟“鞠躬盡瘁”的一生。
出山后,諸葛亮的智謀屢屢扭轉危局:“初出茅廬”便以伏兵之計擊退曹軍試探,化解關羽、張飛的質疑;“獻計劉琦”以“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典故,助劉琦避禍江夏;“荊州逃亡”時,雖因劉備“不忍奪劉表基業”錯失荊州,卻以張飛“當陽橋斷后”為逃亡爭取時間;“出使江東”更憑雄辯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為赤壁之戰奠定基礎。而赤壁戰后,他又輔佐劉備“計定荊南”“借取南郡”,逐步實現“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入蜀之后,諸葛亮的角色從“謀士”轉向“治世能臣”:“智收李嚴張裔”以恩威并施拉攏益州人才,“鐵腕治蜀”制定《蜀科》整頓吏治,“平定南中”以“攻心為上”七擒孟獲,既穩定邊疆又贏得民心。而當劉備病逝白帝城,他受托孤重任,“上表北伐”寫下《出師表》,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五次率軍北征——雖有“揮淚斬馬謖”的痛惜、“陳倉失利”的無奈、“木牛流馬”解糧運之困的巧思,卻終因“食少事煩”積勞成疾,于五丈原溘然長逝。臨終前,他仍部署“秘不發喪”退軍、舉薦蔣琬費祎繼任,甚至預見“魏延反漢”并留下應對之策,直至“魂歸定軍山”,以“墓穴僅容棺”的清廉,為一生畫上句號。
亮點:讓“智謀”與“忠誠”落地為具象細節
這部作品最難得的,是跳出對諸葛亮“神化”的書寫,將“智謀”與“忠誠”拆解為可感的情節與細節,而非空洞的贊美。
在“智謀”的刻畫上,作者從不炫技,而是讓智慧服務于“救民”與“興漢”的初心。“隆中對策”時,諸葛亮分析天下局勢,不僅點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孫權“據江東三世”的地利,更看到劉備“仁德之名遠播”的人和,其戰略規劃不是“逐鹿中原”的野心,而是“救萬民于水火”的擔當;“平定南中”時,他拒絕“留兵運糧”的常規策略,選擇“任用部落首領”“以夷制夷”,既避免了漢夷沖突,又讓南中成為蜀漢后方,這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藏著對邊疆百姓的體恤。
而“忠誠”的書寫,更突破了“愚忠”的刻板印象。白帝城托孤,劉備許以“君可自取”的信任,諸葛亮伏地叩首“繼之以死”,這份承諾不是對個人的依附,而是對“興復漢室”理想的堅守——此后他“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忍受南中瘴氣;五次北伐“食不過數升”,透支身體處理軍政;即便知道蜀漢國力難敵曹魏,仍堅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因“放棄北伐,便失卻蜀漢合法性”。這種“理想對抗現實”的執著,在“五丈原病重”情節中達到頂峰:他強撐病體交代后事,對李福追問“繼任者”一一作答,卻對自身身后事“僅容棺、無奢華”,讓“鞠躬盡瘁”有了更厚重的情感底色。
此外,作品對“遺憾”的直面,更讓人物立體。作者不回避諸葛亮的局限:“魏延建議兵出子午谷”時,他因“過度謹慎”否決奇謀,錯失奇襲關中的戰機;“事必躬親”導致人才斷層,后期出現“蜀中無大將”的困境;對李嚴等益州士族的壓制,加劇了政權內部矛盾。這些“不完美”,讓諸葛亮從“神壇”走下——他不是“常勝將軍”,而是“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的普通人”,其智慧更顯真實,其忠誠更顯珍貴。
不足:部分支線情節稍顯簡略
若說有遺憾,便是對諸葛亮“發明家”身份的刻畫較為單薄。小說在“發明木牛流馬”章節中,僅簡述其“受耕牛與圓木啟發”“解決糧運難題”,卻未展開他觀察耕牛結構、改良機關的過程,也未描寫木牛流馬在北伐中“負重爬坡”“防敵盜用”的細節。此外,對“諸葛連弩”“孔明燈”的發明背景與應用場景,也僅一筆帶過,若能補充這些內容,“發明家”的形象會更豐滿。
但這絲毫不影響整體的厚重感。作品始終緊扣“智謀與忠誠”的核心,所有情節都圍繞這一主線展開:從隆中對的戰略奠基,到治蜀的民生為本,再到北伐的理想堅守,諸葛亮的每一步選擇,都印證著“智者”的清醒與“忠臣”的赤誠。
結語:穿越千年的理想主義光芒
掩卷時,打動人心的不是諸葛亮的“常勝”,而是他“屢敗屢戰”的執著;不是他的“全能”,而是他“以理想對抗現實”的勇氣。從隆中春日的少年意氣,到五丈原秋夜的油盡燈枯,他用一生詮釋了“理想”二字的重量——即便最終未能“興復漢室”,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仍穿越千年,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里的豐碑。
對于喜愛三國歷史、渴望讀懂“真實諸葛亮”的讀者而言,《臥龍嘯天》無疑是一部佳作。它不僅還原了一段歷史,更照亮了一種人生選擇:在亂世中堅守初心,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即便前路荊棘,仍以智謀與忠誠,為理想燃盡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