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誕生六十六周年。10月31日,《梁祝》的作者之一、作曲家何占豪來到成都寬窄巷子,分享他多年來的音樂感受。在11月2日晚19:30,成都金沙國際音樂廳上演的《梁祝66周年:何占豪作品大型東方交響音樂會》上,92歲的他將親自執棒指揮。
![]()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作曲家何占豪
如今《梁祝》早已成為深受國人喜愛的音樂作品,而何占豪和陳鋼創作《梁祝》時,兩人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二十多歲的青年。六十六年過去,何占豪回首來時路時表示:“我們紀念《梁祝》,不是因為作品本身多偉大,而是因為它代表了珍惜民族文化的音樂之路。”
“音樂第一是要美,第二是要有情感。”
在寬巷子口迎接何占豪到來的,是兩名演奏《梁祝》的琴童。當已經聽過無數次的旋律入耳,何占豪依然心隨樂動。
![]()
他回憶,當時下鄉給農民群眾演奏外國樂曲,群眾說好聽是好聽,“但是聽不懂”。什么聽得懂?越劇和滬劇。“我們當時就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才開始探索以戲曲音樂為素材來創作外國形式交響樂的路子。經過多少年之后,才知道這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的實踐。”
在當時上海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黨委書記孟波親自選定梁祝題材,何占豪負責越劇旋律移植和創作,陳鋼完成交響化編配,而最終的演奏者也同樣是學生。1959年5月27日,19歲的俞麗拿在上海蘭心大戲院完成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標志著中國交響樂民族化的重要突破。
《梁祝》為什么大受歡迎?何占豪認為,它繼承了我國音樂的優秀傳統,“素材主要是越劇。音樂第一是要美,第二是要有情感。”越劇的動人旋律加上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造就了《梁祝》穿越時空的魅力。
“成都的音樂氛圍越來越好”
此生聽過無數次《梁祝》,何占豪認為要想演奏好這首曲子,首先基本功必須過硬,節奏和音準不能有一點問題;其次要有真情,因為樂曲題材本身就需要以情動人;最后是風格要到位:“有些外國人音拉得很準、音色也很美,但就是體會不到這種風格,有一次拉出來惹得全場大笑。”
對于新一代的音樂創作者而言,何占豪強調了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的重要性。“我們既要學習西方的交響樂、大合唱和協奏重奏,又要把這些外來的形式民族化,要有本民族自己風格的音樂語言。戲曲和民歌,是我國音樂的兩大瑰寶。”
![]()
何占豪為樂迷簽名
二十八年前來過成都的何占豪,對于成都的變化和濃厚的音樂氛圍印象深刻,“像金鐘獎這樣的比賽都到成都來。”他表示,成都有今天這樣優秀的音樂環境,其實經過了很多人的努力,“就像一開始大家聽《梁祝》一樣,喜歡聽的人多了,音樂氛圍就會越來越好。”
成都商報記者 蔣慶 啟凌 攝影報道 編輯 曾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