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重慶工商大學的一對師生火了。
事情不復雜,但背后的味道,卻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
一堂課上,女老師向一名女學生提問,學生沒答上來。這本是校園里幾乎天天發生的小事。
但后續的發展,讓這件小事變了味。
下課后,這名心里憋屈的女學生,選擇到學校的網絡平臺上去“發小作文”。
她給老師貼上了兩個標簽:“刻薄”和“媚男”。
![]()
“刻薄”或許還能理解為對教學嚴格的不滿,但“媚男”這個詞,一旦拋出,就像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
它瞬間將一次普通的課堂互動,拉入了當下最敏感、最容易引發對立情緒的性別議題領域。
事情的轉折點在于,老師看到了這些言論。
這位老師沒有選擇沉默或私下溝通,而是直接在班級群里公開點名了這位學生。
對話截圖中,老師的情緒激動,但邏輯清晰:她提問是擔心學生學不會,是負責任的表現;學生自己不認真,反而到網上詆毀老師,這種行為必須承擔法律代價。
![]()
![]()
![]()
![]()
看到老師要“動真格”,要走法律程序,學生慌了。
她開始私下向老師道歉,并拋出了一個理由:自己患有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言下之意,她的行為或許有疾病因素的影響。
但老師的態度很堅決,要求她拿出醫療證明。拿不出證據的學生,只能再次誠懇道歉。
然而,老師并未接受,明確告知她“等著應訴吧”。
![]()
![]()
原來,這位胡老師就是法律專家。
![]()
看到這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條似曾相識的邏輯鏈?
犯了錯,被發現,眼看要承擔后果,第一反應不是深刻反省自己行為本身的問題,而是迅速找到一個看似“無法抗拒”的理由,通常是身體健康或精神狀況。
仿佛“我有病”成了一個萬能免責牌,一旦亮出,對方就必須原諒,社會就必須寬容。
這不禁讓人想起武漢大學那位與父親發生矛盾,后在網絡上掀起巨大風波的某位女士。她在面對法律程序時,也曾強調自己“藥量加倍,快撐不住了”。
我們絕不質疑任何真實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但當“疾病”如此精準地在需要為自己的錯誤開脫時出現,其背后的動機,就難免讓人打個問號。
一個真心認識到自己錯誤的人,第一反應通常是內疚和羞愧,是思考自己的言行對他人造成了怎樣的傷害。
而第一反應就尋找“病”作為借口,很大程度上,是把“病”當成了規避責任的盾牌。這不是在直面問題,而是在回避問題的核心。
隨著事件發酵,這位女學生的更多朋友圈內容被曝光。她為什么緊緊抓住“媚男”不放?
因為她深諳當下的網絡痛點。她知道,在當前的社會語境下,“媚男”是一個極具殺傷力的武器。
它足夠模糊,足夠主觀,幾乎無法證偽。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無意識的舉動,都可以被冠以“媚男”的罪名。
一旦這個標簽貼上,尤其是在女性群體內部,很容易就能引發對當事人口誅筆伐的浪潮,從而實現讓其“社會性死亡”的目的。
這位學生,精準地使用了這個武器,試圖對她不喜歡的老師進行輿論審判。
更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在這位看似極度厭惡男性的女學生的朋友圈里,她頻繁地用“老子”來自稱。
![]()
這或許是一個無意識的習慣,但從社會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稍作觀察,一個骨子里真正排斥男性身份和特質的人,往往更傾向于使用“老娘”這類更具女性色彩的自稱。
而“老子”這個帶有強烈傳統男性氣概色彩的詞匯,無意中可能暴露了她內心深處對某種男性氣質或權力地位的潛在認同甚至向往。
這種表面上的極度厭男與潛意識里的某種認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反差。這或許提示我們,某些極端言行的背后,可能隱藏著一種“求而不得”的扭曲心理。
說到這里,我們必須做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分。我尊重每一位真誠為性別平等奮斗的女權主義者。
真正女權主義的核心是平權,是反對一切形式的性別歧視、壓迫和剝削,是追求兩性在人格、權利和機會上的真正平等。
她們是手持火把的守夜人,在歷史的暗夜里點燃火炬,是為了燒毀歧視的藩籬,照亮通往更加公平、正義社會的道路。
但我們絕不能把“女權”與“女拳”混為一談。
“女拳”在本質上,已經異化為一種極端化的情緒宣泄和攻擊工具。它常常以追求平等的名義,行制造對立、黨同伐異之實。
為了發泄私憤,或者為了在網絡上博取關注、占據道德制高點,她們習慣于將一切復雜的個體矛盾和人際問題,簡單粗暴地歸結為“性別戰爭”。
她們擅長用標簽取代思考,用立場取代道理。一句無心之言可能被定罪為“厭女”,一次正常的異性交往也可能被視為“媚男”。她們不致力于拆解結構性的不公,卻熱衷于對具體的個人進行毀滅性的輿論打擊。
簡而言之,女權主義者想砸碎的,是束縛在所有人腳上,包括男性和女性腳上的,那些由陳舊觀念和偏見鑄就的鐐銬。
而極端的“女拳分子”,她們的計算和行動,很多時候更像是在琢磨,如何把更重的鐐銬拷在她們所敵視的“另一方”手上,或者在意見不合的“自己人”身上。
一個在努力建造一座更寬廣、更包容的橋梁;另一個則在四處點火,制造隔閡與廢墟。
![]()
回到重慶工商大學的這起事件。它首先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社會中不健康的溝通方式。遇到問題,不是選擇坦誠的、面對面的交流,而是用極具煽動性和破壞力的標簽進行扣帽子。
其次,它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尤其是年輕人,要警惕思維的簡單化和武器的濫用。將復雜的現實塞進非黑即白的性別對立框架,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毒化社會氛圍,讓真正需要關注的性別平等議題失焦,被這些極端的噪音所淹沒。
最后,它更是一堂公德課,其重要性遠超任何一門專業課。它關乎責任: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無論線上線下。它關乎誠實:不利用疾病或任何其他借口來掩蓋錯誤。
它關乎尊重:尊重師長,尊重事實,也尊重那些為了真正平等而努力的嚴肅議題。它更關乎勇氣:有勇氣承認錯誤,有勇氣直面后果,有勇氣在喧囂中保持獨立和清醒的思考。
這堂課,沒有寫在課本里,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將成為一個怎樣的公民。那位老師堅持追究,是在捍衛師道尊嚴,也是在用一種看似“不近人情”的方式,給所有年輕人上一堂關于“責任”的實踐課。
而那個學生,如果她能從此事中真正汲取教訓,學會承擔,那么她所獲得的成長,將遠比答對一道課堂提問珍貴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