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于9月底以“國家安全”為由,突然凍結安世半導體(Nexperia)荷蘭總部的資產并接管公司,要求這家由中資聞泰科技全資控股的企業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資產、知識產權和人員調整。
此舉旋即引發全球汽車產業的連鎖反應,然而荷蘭方面低估了中國方面的反制速度和能力。
在不到48小時內,中方便連續出牌,不僅安世中國宣布獨立運營,中國商務部也迅速實施出口管制,精準打擊事件要害。
![]()
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援引1952年《商品供應法》,對安世半導體采取了強制措施。
該法律設計初衷是應對戰爭或特大災害等極端緊急狀態,此次卻應用于一家正常經營的商業半導體公司,無疑是對法律適用范圍的顯著擴大。
荷蘭法院隨后快速裁決,暫停了安世半導體中方CEO張學政的職務,任命了一位由荷方指派、擁有決定性投票權的非執行董事,并將安世半導體所有股份(減去一股)托管給指派人員。
一套組合拳下來,荷蘭政府表面上為自己披上了“合法”外衣。
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布將出口管制“穿透規則”擴大至被列入實體清單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
這一規則發布的時間點與荷蘭政府的行動高度契合,顯示兩者之間存在協調溝通。
中國商務部隨后披露的信息證實了這一點:荷美雙方曾就穿透規則進行過溝通協調,美方向荷方提出更換安世半導體中方首席執行官及調整治理結構等要求。
美國“穿透規則”是加害中企的始作俑者,而荷蘭則成了配合演出的馬前卒。
面對荷蘭的行動,中方在極短時間內展開了精準而有力的反擊。
安世中國率先宣布獨立運營。10月19日,安世半導體中國公司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安世中國致全體員工》的公開信,強調安世國內公司是獨立經營、決策的中國企業。
公開信明確指出,全體員工應當繼續執行安世國內公司的工作指示,對于任何未經國內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員工有權拒絕執行。
中國商務部迅速發布出口管制令。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禁止安世中國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國生產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組件。
這一擊正中要害——安世半導體約80%的最終產品都在中國完成封裝測試。
金融結算體系的重構。安世中國在恢復對國內客戶供貨的同時,立下了新規矩:所有交易不再使用美元,一律改用人民幣結算。
這一舉措在全球半導體這一美元主導的行業中,不亞于一場靜默革命。
![]()
中方的反擊迅速在全球汽車產業引發鏈式反應。
本田墨西哥工廠率先停產。由于芯片短缺,本田在墨西哥塞拉亞的工廠已于10月28日暫停運營。該廠主要生產HR-V車型,年產量約20萬輛,是面向美國市場的重要出口樞紐。
歐洲車企拉響警報。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總干事西格麗德·德弗里斯警告:“由于零部件短缺,供應已經開始中斷。這意味著裝配線可能在幾天之內停擺。”
大眾在德國狼堡的工廠已有兩條新能源車生產線停產,據內部測算,一天損失就高達1億歐元。
安世半導體雖然不生產最尖端的芯片,但其生產的二極管、晶體管等基礎元件,占全球汽車市場近40%的份額。
這些看似普通的元件,一輛汽車就需要幾百顆,且認證替代供應商需耗時數月,根本無法快速補充。
在爭奪安世控制權的同時,荷蘭方面打出了所謂的“第二張底牌”——知識產權指控。
荷蘭方面宣稱,安世半導體存在“非法轉移技術”行為,指控其向中國母公司“竊取自家知識產權”。這一指控本身就存在邏輯矛盾,因為安世半導體是聞泰科技100%控股的子公司。
知識產權爭奪戰的實質是技術控制權。安世半導體的1.5萬項專利注冊于荷蘭名下,中方僅有使用權。
而隨著聞泰科技加速技術本土化——東莞基地已導入車規級MOSFET等后端技術,上海臨港晶圓廠計劃量產更先進的芯片,歐洲的技術壁壘面臨被突破的威脅。
荷蘭本以為控制了總部就掌握了公司命脈,卻忽略了商業世界最本質的邏輯——產能才是硬道理。
![]()
安世半導體雖然在荷蘭擁有成熟生產基地,在德國和英國生產半導體晶圓,但約80%的最終產品都在中國完成封裝測試。
東莞基地承擔了全球超過70%的產能,尤其是在車規級芯片領域。
荷蘭搶到手的,實質上是一個只有百來號行政人員的“空殼子”,而真正的心臟和手腳都在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