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歲的王阿姨,曾經覺得“糖尿病距離自己很遠”。每天三頓按時,幾乎不吃零食,主食總是米飯和饅頭。可最近一體檢,血糖卻“悄悄爬升”。
她滿臉疑惑地問內分泌門診的醫生:“我很少吃糖啊,怎么血糖還是高了?”
劉尊永教授聽后微微一笑,說:“控制糖,遠遠不夠,這3種食物也要特別注意。”這句話讓王阿姨頓時緊張起來,也讓在場的患者都陷入沉思。
![]()
有人以為,糖尿病只是“吃糖多”導致的慢性病。實際上,許多中老年人看似規避了顯而易見的糖,卻在無形中“踩雷”。
據《中華糖尿病雜志》2023年報道,我國35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12.4%,實際控制良好的不到三分之一。
糖尿病,真的只是糖惹的禍嗎?為什么劉教授特別強調還有3種食物要少吃?究竟是哪三種?其中有一類食物,80%以上的家庭幾乎天天吃,你真的了解嗎?答案比你想的更意外。
糖尿病的復雜性,其實遠超一般人的認知。劉尊永教授在糖尿病防治一線堅持45年,見證了成千上萬患者“自以為健康飲食卻血糖失控”的現實。核心原因,就在于“隱形升糖”現象普遍存在。
![]()
需要明確:不僅糖,精制碳水也極易轉化為葡萄糖,快速提升血糖。比如白米飯、白面包,雖不甜,卻能瞬間拉高血糖。而大部分患者每日膳食結構,接近70%都是主食類精制碳水。
接下來是“含糖飲料”陷阱,不止含糖汽水,某些無糖飲品內添加的“代糖”,同樣可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影響胰島素敏感性,間接導致空腹血糖波動幅度加大12-15%。
還有被忽視的“高油高脂”,例如油炸食品、動物內臟。大量研究證實,高脂飲食讓胰島素抵抗風險增高25.3%,而胰島素抵抗正是糖尿病的核心病理。
其實,控制血糖升高的關鍵遠不止于“別吃甜的”。
劉教授特地總結,多年來臨床“血糖逆轉”人群中,絕大多數都堅持做到了這三點:
![]()
第一類:精制碳水化合物:包括白米飯、白面條、蛋糕、餅干等。
這類食物消化快,30分鐘內可讓血糖迅速飆升。
一項2022年北京協和醫院的對照實驗數據顯示,同等能量下,主食以粗雜糧替代精米細面,餐后2小時血糖可下降約18%。建議將主食中一半,替換為燕麥、糙米、鷹嘴豆、更粗糙雜糧。
第二類:油炸高脂食品:如炸雞、油條、薯條、動物雜碎。
油脂能延緩胃排空,但高油飲食長期易導致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提升21.2%。
建議日常盡量避免油炸,烹飪多選擇清蒸、水煮、焯拌。
第三類:高鹽腌制食品:如咸菜、醬菜、臘腸、咸鴨蛋。
你也許沒想到,“咸”與“血糖”也密切相關。
![]()
高鹽飲食易加重胰島β細胞受損,誘發高血壓-高血糖雙重風險。2020年蘭州大學研究發現,長期高鹽飲食人群胰島功能下降概率高出15%。建議腌制品堅決少吃,每日鹽攝入嚴格控制在5克以內。
這三類食物,如果能科學替換并長期堅持,劉教授門診中“血糖指標改善”患者比例可提升到68%,遠高于普遍控制得法人群。
想要血糖穩定,光靠“不碰糖”還遠遠不夠,不妨照著這幾個步驟一點點調整:
優選高纖維粗雜糧。將每日主食1/3替換為糙米、燕麥、紅薯,既可增加飽腹感,又降低血糖波動。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日膳食纖維攝入25克為宜。
![]()
合理選油,低脂飲食。橄欖油、亞麻籽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替代動物油,減少油炸與重口味。大豆蛋白、瘦肉、魚肉都是不錯的替代。
限制腌制咸菜,多吃新鮮綠葉蔬菜。降鹽同時,搭配富含鉀元素的菠菜、芹菜,有助于維持體液平衡。日常烹飪注意控鹽,并適當選擇新鮮水果(但需低升糖指數,如藍莓、柚子)。
養成“餐后輕運動”習慣。每次餐后15-30分鐘快步走或舒展操,能降低餐后血糖約10.2%,長期堅持更見效。
規律作息,遠離熬夜。夜間睡眠不足與血糖失控高度相關。建議11點前入睡,保證睡眠充足,利于胰島修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