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藥物種類多、名字繞,很多患者拿到藥都犯糊涂:
“我吃的是降糖藥,怎么還要打針?”
“醫生說可以加個‘凈’,那是不是腎藥?”
“朋友吃的藥降得快,我要不要換?”
別慌,其實控糖用藥并不神秘。
只要掌握原理+分類+適用場景,你就能看懂醫生為什么這么配藥,也能少走很多彎路。
飯后血糖老是高,”格列奈類”和“α-糖苷酶抑制劑”幫你頂上
有些人空腹血糖還行,一吃飯就飆上10、12,體檢報告上寫著“餐后血糖升高為主型”。
因此,對于這類糖友來說,最怕的就是“飯后甜”,需要控制的是吃完飯后那波血糖沖高。
![]()
這時,就可以用上這兩個“餐后衛士”——格列奈類和α-糖苷酶抑制劑。
格列奈類(如瑞格列奈)
服藥時機:飯前15分鐘吃一片。
優點:起效快、退得也快,像短跑選手,控的就是餐后那一段。
風險:吃了藥就一定要吃飯,否則容易低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服藥時機:第一口飯一起嚼下去。
優點:減慢糖吸收,特別適合愛吃主食、碳水多的人。
常見問題:剛開始可能肚子脹、放氣多,適應一兩周就好。
空腹血糖居高不下時,“二甲雙胍”是基礎,也最常用
二甲雙胍這個“老朋友”,幾乎每個糖友聽說過。
不過......有的人剛吃會拉肚子、有的人嫌麻煩忘吃,其實方法用對,完全可以輕松堅持!
二甲雙胍
作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讓身體“更聽胰島素的話”。
優點:降糖穩、不引起低血糖、不增重。
建議:飯后服用,起始劑量小點,幾天后再加量,腸胃一般能慢慢適應。
風險:腎功能不好的人要咨詢醫生,有時需減量或停用。
血糖波動大、胰島功能差,可能需要“磺脲類”或“DPP-4抑制劑”
有些人血糖像過山車,早上高、晚上低,或者吃得一點多血糖就失控。
這種波動往往說明胰島功能不太穩定,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節奏跟不上血糖變化。
這時,就得根據情況選擇能“幫胰島工作更穩”的藥物。
磺脲類(如格列美脲、格列吡嗪)
優點:刺激胰島分泌胰島素,降糖速度快。
風險:容易低血糖,尤其老年人或飯吃少的時候要小心。
DPP-4抑制劑(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優點:溫和降糖,不容易低血糖,吃藥方便(一天一片)。
風險:腎功能不全時需調整劑量。
有心臟或腎臟問題,“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是新一代明星藥
現在控糖不只是“降糖”,而是“護全身”。
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蛋白尿、腎功能輕度異常,醫生可能推薦這兩類藥。
SGLT2抑制劑(如達格列凈、恩格列凈)
作用:讓多余糖分隨尿液排出。
優點:減重、降血壓、護心腎。
提醒:要多喝水、防尿路感染;女性注意外陰清潔。
GLP-1受體激動劑(如司美格魯肽、瑪仕度肽)
形式:主要是注射劑,有每日一次和每周一次的不同類型。目前也有口服劑型(如司美格魯肽片)上市,但應用不如注射劑普遍。
優點:強效降糖、顯著減重,還有心血管保護。
可能的反應:初期輕度惡心、飽脹感,多數人1-2周內可緩解。
![]()
血糖太高、口服藥控不住,“胰島素”登場
聽到要打針,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病得嚴重了?”其實不是。
胰島素就像“救火隊員”,在血糖飆高或胰島功能嚴重下降時及時介入,越早用,越能延緩并發癥。
短效胰島素:餐前打,控制餐后血糖。
基礎胰島素:睡前打一次,控制全天空腹血糖。
混合胰島素:早晚各打一針,方便但靈活性差些。
治療初期可從基礎胰島素起步,用筆式注射更方便。
這時,如果能結合動態血糖儀(CGM)實時了解血糖變化趨勢,就能更及時地發現問題、調整胰島素劑量與注射時機。
CGM可連續記錄24小時血糖曲線,揭示餐后、夜間及清晨的隱匿波動,不僅幫助患者理解自己的血糖節律,也為醫生提供量化依據,從而實現胰島素治療的精準、動態與智能化管理。
策劃: 戴嘉欣
作者:小果
配圖:三諾講糖自拍
相關合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