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中國互聯網玩剩下的套路,到了海外居然還能掀起大風浪。
就說 OPPO 孵化的印尼項目 Qpon,照著美團的路子依葫蘆畫瓢,上線剛滿一年就成了當地頂流,最新下載量直接沖破 2000 萬,好幾次霸占印尼應用總榜第一,妥妥的 “印尼版美團” 。
說句實在話,印尼這地方可不是隨便能站穩腳的,人口 2.85 億穩居全球第四,15-64 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超 70%,光 Z 世代就有 7000 多萬人,妥妥的人口紅利富礦。
Qpon 能在這兒快速出圈,靠的就是把中國互聯網的 “流量密碼” 玩得明明白白。今天咱們就好好扒一扒,它到底靠啥圈粉,又能不能真的復制美團的傳奇?
![]()
Qpon 的核心玩法就倆字:省錢,而且是讓你天天都能撿到便宜。
上線之初它就摸準了印尼年輕人的心思,直接定位 “生活折扣神器”。
不管是吃麥當勞、喝 Kopi Kenangan,還是去 Alfamart、Indomaret 便利店購物,甚至看電影、買日用品,打開 APP 就能領優惠券。
熱門品牌最高能省一半錢,關鍵是每天都能領,不是一次性的噱頭,這誰能頂得住?
我跟你講,Qpon 最絕的還是把 “早起薅羊毛” 做成了習慣。
每天早上 7 點準時解鎖 “閃購活動”,爆款商品折扣力度拉滿,印尼年輕人本來就愛湊熱鬧,這下直接養成了 “睜眼先開 APP 領券” 的毛病。
新用戶更爽,專享特價、首單立減全安排上,相當于白給福利,下載量自然蹭蹭漲。
![]()
更厲害的是國內玩爛的 “邀請碼裂變”,到了印尼居然成了降維打擊。每個用戶都有專屬邀請碼,新用戶通過邀請碼注冊,雙方都能拿優惠。
印尼年輕人本來就看重集體主義,喜歡分享好東西,評論區里全是主動曬邀請碼的,硬生生靠用戶自發傳播,實現了低成本拉新。
為啥這招這么管用?因為印尼 Z 世代占總人口近三成,他們可是數字原住民,天天刷 TikTok、玩社交軟件,購物前必看評價、比價格,就愛這種精明消費的感覺。
Qpon 還加了短視頻種草、用戶評論功能,大家分享美食攻略、隱藏優惠,既幫商家引流,又讓用戶覺得 “找到組織了”,粘性直接拉滿,形成了越玩越順的閉環。
截至 2025 年最新數據,Qpon 全商店總下載量已經沖到 2000 萬,單日最高下載量 14.3 萬。
這成績可不是吹的,完全是靠 “省錢 + 社交” 的組合拳打出來的,把印尼年輕人的消費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
Qpon 能快速起量,還有個關鍵原因:不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專撿輕活干。
咱們都知道,外賣行業最頭疼的就是騎手管理,招聘、培訓、調度全是麻煩事。Qpon 直接耍了個小聰明 ——不自己搭配送團隊,反手接入了當地成熟的 Grabfood。
要知道 Grab 在印尼外賣市場占了 47% 的份額,配送網絡覆蓋 500 多座城市。
Qpon 借人家的船出海,不用花一分錢建騎手團隊,就能快速上線外賣服務,把精力全放在用戶和商家身上,這波操作絕了。
在商家端,Qpon 的打法也是軟硬兼施。一方面,搞定了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這些連鎖大品牌,靠知名 IP 吸引用戶。
另一方面,把重點放在了中小商家身上,畢竟印尼零售市場里,小微企業占了絕大多數。
![]()
為了讓小商家愿意來,Qpon 也是下了血本:新入駐商家每單補貼 2 千印尼盾,幫他們降低運營成本;還自己掏錢搞免單、折扣活動,線上線下一起宣傳。
對于那些不會做營銷的小商家來說,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相當于 “免費獲客 + 免費推廣”,自然趨之若鶩。
而 Qpon 則靠商家傭金和營銷服務賺錢,形成了 “消費者得實惠、商家獲客流、平臺賺收益” 的三方共贏。
2025 年 Qpon 還搞了個大動作:和印尼頂流支付工具 OVO 達成深度合作。要知道印尼 77% 的人都用電子支付,OVO 不僅能付錢,還能交電費、充話費,功能超全。
這波合作直接解決了支付便捷性問題,用戶領券、消費、付款一站式搞定,體驗感直接拉滿。
而且 Qpon 還拓展了美容美甲、健身瑜伽等場景,不再只盯著餐飲購物,明顯是朝著美團的全場景模式發力。
![]()
別看 Qpon 現在勢頭正猛,但印尼市場的硬仗才剛剛開始,能不能笑到最后還真不好說。
首先是競爭壓力大到離譜。
當地外賣市場早就被本土巨頭瓜分了,Gojek 作為本土霸主,外賣市場份額高達 70%,還構建了網約車、支付的生態閉環;Grab 外賣占 47%,服務覆蓋 8 個國家,根基超穩。
就連 Shopee 旗下的 ShopeeFood,雖然份額不如前兩位,但增速高達 134.8%,靠著電商流量持續發力。
最近 Gojek 和 ShopeeFood 都加大了優惠券力度,直接和 Qpon 正面硬剛,用戶很容易被更高的折扣吸引走,分流風險不小。
![]()
其次是商家留存的坎兒不好邁。Qpon 前期靠補貼吸引商家入駐,但補貼這東西不可能一直撒錢。一旦補貼減少,那些沖著優惠來的商家會不會跑路?這可是個大問題。
而且印尼本地生活線上化程度還不高,很多中小商家數字化意識薄弱,連基本的線上運營都不會,還得 Qpon 花精力培訓引導,長期成本可不低。
從另一個角度看,Qpon 背后的 OPPO 團隊也在使勁補短板。
今年一直在招戰略與投資實習生,要求還不低,得是重點院校碩士,精通財務模型和商業分析,還給留用名額。
看得出來,團隊是想靠專業人才做戰略分析、整合資源,應對復雜的市場競爭。
![]()
但說句實在話,國內的 “補貼大戰” 模式,在印尼未必能長久。之前京東、淘寶進軍外賣,靠補貼搶了不少用戶,可補貼一降,大家又乖乖回流美團。
Qpon 現在靠撒錢換增長,未來能不能把流量變成真金白銀的收入,還是個未知數。而且印尼消費者雖然愛撿便宜,但也看重品牌信任,光靠優惠券留不住人,得真正解決他們的需求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