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2025年10月9日,中國商務部一紙公告徹底攪動了全球半導體市場。
這份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規剛一發布,遠在荷蘭的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公司就立刻進入了緊急狀態,開始為可能長達數周的設備出貨延遲做準備。
全球最牛的光刻機公司為何如此緊張?這背后的連鎖反應又會如何改寫全球格局?
![]()
稀土禁令的精準打擊
以往的稀土出口限制主要針對原材料,這次中國直接來了個"全家桶套餐"——從開采技術到冶煉分離,從磁材制造到二次回收,連生產線的維護升級技術都被納入管制范圍。
不僅如此,新規還有"域外效力",只要產品含有0.1%以上的中國稀土成分,哪怕在第三國加工組裝,想要再出口都得向中國申請許可。
據統計,中國掌控著全球90%的稀土分離加工產能和93%的磁體制造產能,特別是在鏑、鋱等重稀土元素的提純技術上,中國的專利數量是美國的5倍。
![]()
阿斯麥的EUV光刻機需要用到大量釹鐵硼永磁體來保證晶圓定位的精準度,而這些磁體的制造離不開中國的稀土材料和技術。單臺EUV設備的稀土磁體用量就超過10公斤,占電機成本的30%以上。
而這些稀土材料在光刻機中的作用幾乎無法替代。比如EUV光刻機的磁懸浮工作臺,需要摻入鏑和鋱的釹鐵硼永磁體來達到20千奧斯特以上的矯頑力,確保晶圓定位精度控制在±2納米以內。
德國蔡司為阿斯麥生產的鏡頭系統,也需要摻入鑭玻璃來消除光學畸變,而全球90%的高純度鑭玻璃都依賴中國供應。
![]()
阿斯麥的燃眉之急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管制升級,阿斯麥內部已經拉響了警報。據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正在緊急評估新規對供應鏈的沖擊,核心擔憂就是"數周級別的出貨延遲"。
這可不是小事,阿斯麥庫存的釹鐵硼磁體只能維持8周的生產,一旦許可申請出現延遲,EUV光刻機的月產能可能下降15到20臺,年損失規模高達32到43億歐元。
更讓阿斯麥頭疼的是,短期內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替代方案。美國雖然擁有全球13%的稀土儲量,但芒廷帕斯礦的中重稀土含量不足5%,開采成本還是中國的3倍以上。
![]()
美國MP Materials公司的磁材生產線至今沒有實現規模化量產,在稀土分離提純技術上更是差了一大截——中國企業能將鏑的純度提升至99.999%,而美國企業的最高純度只有99.9%。
為了規避管制風險,阿斯麥計劃將部分磁材生產轉移到馬來西亞,但這個方案實施起來困難重重。首先是成本問題,需要從澳大利亞進口稀土礦,這會讓單臺光刻機的材料成本增加12%。其次是時間問題,馬來西亞的工廠最早也要2027年才能投產。而重新設計不含中國稀土的磁體,至少需要18個月的時間。
![]()
阿斯麥的困境也傳導到了下游客戶那里,該公司的EUV光刻機交貨周期已經從12個月延長到18個月,三星、臺積電等芯片制造商被迫調整2納米和3納米芯片的量產計劃。
業內預計,2026年全球先進制程芯片產能將因此減少15%。與此同時,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正在趁機發力,它們的28納米DUV光刻機售價只有阿斯麥同類產品的60%,如果阿斯麥長期受制于稀土供應問題,可能喪失30%的中端市場份額。
![]()
技術主權爭奪戰
2022 年,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搭建起系統的對華芯片制裁框架,意圖將中國排除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之外。荷蘭政府也在美國的壓力下,禁止阿斯麥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 EUV 光刻機。
面對這樣的技術封鎖,中國并未坐以待斃。此次稀土管制新規的推出,時機選擇十分巧妙,一方面精準回擊了美方的單邊制裁行為,另一方面也向全球彰顯了中國在關鍵資源領域的話語權。
![]()
中國不只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還是最大的稀土消費市場,占全球需求的 58%。2025 年 9 月以來,氧化鏑價格從年初的 220 萬元 / 噸飆升至 350 萬元 / 噸,這種價格波動直接影響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成本結構。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稀土技術方面已經建立了相當深的護城河。比如"離子型稀土原地浸出"技術,可以將重稀土開采效率提升到90%,而美國的同類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中科院團隊最近還研發出無需鏑的"晶界擴散"磁體技術,可以將重稀土用量減少70%,這為中國在稀土應用領域的創新提供了更大空間。
![]()
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國的技術封鎖策略也面臨著現實制約。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承認,如果全面切斷與中國稀土供應鏈的聯系,美國軍工企業的生產成本將增加40%,部分武器系統的研發進度可能推遲3到5年。連F-35戰斗機的發動機葉片都需要使用含錸的高溫合金,而錸的提純技術同樣依賴中國。
未來走向
這場博弈的結果很可能會重新定義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格局。
![]()
阿斯麥公司正在研發的High-NA EUV光刻機,理論上可以減少對稀土的依賴,但這種設備采用的自由電子激光技術預計要到2029年才能量產,研發成本超過50億歐元。如果中國在這期間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阿斯麥可能面臨技術迭代的"死亡谷"。
中國方面則在加快推進稀土產業的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計劃在2027年前建成覆蓋"稀土開采-功能材料-高端應用"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在緬甸、越南等國建立稀土資源基地,與俄羅斯開展稀土深加工技術合作。中俄合資的"貝加爾稀土"項目預計2026年投產,可年產1萬噸高純度釹鐵硼磁體。
![]()
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看,這次博弈可能會推動更多國家重新審視自己在關鍵資源領域的話語權。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已經開始研究類似的關鍵礦產出口管制措施,這可能導致全球產業鏈進一步碎片化。
這場由稀土管制引發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震動,最終會如何收場?是會促使各方回到合作共贏的軌道,還是會加劇技術脫鉤的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