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賬戶藏著“億元秘密”
西安老城里的楊老太太,今年八十歲,退休前是當地工廠的普通職工。
根據西安市社保局2015年前后公布的數據,她每個月3000元的退休金,正處于當時當地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水平區間,這筆收入支撐著她平淡而節儉的晚年生活。
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習慣早已融入日常,清晨的菜市場里,她會對著一棵白菜反復挑選,既要新鮮又要劃算。
家里用了大半輩子的搪瓷缸子磕了邊,纏上膠帶依舊舍不得換,孫輩們盼了一年的春節紅包,她最大方時也從未超過兩百塊。
![]()
街坊鄰里提起她,都知道這是個把"細水長流"刻進骨子里的老人,一輩子與大富大貴毫無交集。
誰也未曾料到,就是這樣一位生活樸素的老人,銀行賬戶里卻藏著一樁令人匪夷所思的往事。
2014年老人開戶后數年間,她的銀行卡突然變得異常活躍,陌生賬戶的轉賬流水源源不斷涌入,金額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其中最大一筆轉賬高達1700萬,幾年時間里,賬戶累計流水竟突破億元大關。
![]()
對于連智能手機都使用不便、取退休金仍習慣去銀行柜臺的楊老太太而言,這筆巨額流水完全超出了她的認知范圍。
遠在澳洲的女婿權永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與岳母溝通,得到的回應卻是老人的茫然,她從未聽說過任何轉賬方的名字,更不曾與這些人有過任何形式的往來。
為了查清真相,泉涌在獲得岳母書面授權后,通過法律程序調取了賬戶明細,正式踏上追查之路。
![]()
老年人的金融認知大多停留在傳統存取款層面,不少人甚至不會定期查詢賬戶余額,賬戶變動往往難以第一時間察覺。
一位既不經商也不投資、一輩子只圍繞柴米油鹽生活的老人,與上億流水產生關聯,背后必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緣由,絕非簡單的"天降橫財"所能解釋。
![]()
網絡圖片
女婿的揪心與警惕
身在澳洲的權永得知岳母賬戶的異常后,陷入了徹夜難眠的焦慮。
常年關注國內新聞的他,深知2014-2017年正值我國電信詐騙高發期,據相關統計,2015年全國電信詐騙涉案金額已達222億元,這一時期詐騙團伙開始向老年人滲透,利用其金融知識薄弱實施犯罪。
而八十多歲的老人辨識能力本就有限,是否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不法分子蠱惑、利用,甚至脅迫?這份擔憂讓他坐立難安,下定決心要追查資金的來龍去脈。
![]()
普通退休老人的社交圈與經濟活動范圍相對固定,若不存在特殊隱情,絕無可能出現一群陌生人頻繁轉賬幾十萬、上百萬的情況,且轉賬方始終保持匿名狀態,這與正常的經濟往來邏輯完全相悖。
最具可能性的情況,是老人的賬戶被不法分子當作了非法資金的"通道"。
這類犯罪團伙往往精準鎖定老年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賬戶平時流水簡單、不易引起監管注意的特點,通過小額利益誘惑,或以"高息理財""幫忙走賬"等話術哄騙,讓老人自愿出借銀行卡。
一旦賬戶被棄用,便成為非法所得拆分轉移的"中轉站",老人在毫不知情中淪為犯罪工具。
![]()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執行的2006年版《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中,自然人銀行賬戶境內轉賬報告標準為50萬元,1700萬的單筆轉賬遠超閾值,銀行本應觸發預警,但實際執行中存在監測滯后問題,這也讓非法資金得以持續流轉。
除此之外,資金涉及洗錢、偷漏稅等更嚴重違法行徑的可能性也無法排除,巨額資金在陌生賬戶間頻繁流轉,本身就符合這類金融犯罪的典型特征。
![]()
現實中,不少子女往往將對父母的關心集中在飲食起居上,認為"老人無大額財產,不會成為詐騙目標",卻忽視了金融安全方面的提醒與防護,這恰恰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而權永即便遠隔重洋,仍能第一時間察覺異常并通過合法途徑追查,這份對家人的牽掛與責任,正是守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力量。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與判斷力逐漸下降,更需要子女的細致關注與主動守護,一句提醒、一次溝通,都可能有效規避潛在風險。
![]()
老年人的金融安全,誰來守護?
楊老太太的億元賬戶謎案看似離奇,實則暴露了老年人金融安全防護體系的諸多薄弱環節。
從金融機構層面來看,盡管反洗錢監管早有部署,2014年《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已明確金融機構需建立交易監測標準,但當時銀行反洗錢系統主要依賴預設金額閾值,對異常交易的行為特征分析不足,針對老年人賬戶的專項監測機制尚未完善。
八十歲老人的賬戶突然出現遠超日常消費規模的大額、頻繁陌生轉賬,本應觸發更嚴格的核實機制。
![]()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上海銀監局已出臺《敬老服務指導意見》,要求銀行對老年人大額轉賬進行風險提示,盡管政策已推行,但部分地區執行力度不足,導致上億流水得以累積。
金融機構不妨進一步完善老年人賬戶專屬監管規則,針對不同年齡段老人的正常消費范圍設定預警閾值,一旦出現異常變動便及時介入,通過多一道核實手續,為老年人賬戶加上"安全鎖"。
子女作為老人最親近的人,是守護其金融安全的核心力量,如今許多子女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與父母聚少離多,溝通多集中在物質需求層面,卻鮮少關注他們的金融狀況。
![]()
事實上守護老人的金融安全無需耗費過多精力:定期幫父母查詢賬戶流水、用通俗的語言講解金融詐騙案例、提醒他們切勿輕易出借身份證與銀行卡、遇到陌生人提及"轉賬""理財"等話題及時與子女溝通。
子女對父母的關愛,不應僅停留在物質供給,更需要滲透到生活細節的關照中,尤其是在老人認知能力逐漸下降的晚年,子女的陪伴與指引,是他們應對復雜社會風險的重要依靠。
社區與社會層面的支持同樣不可或缺,社區可定期組織公益講座,邀請金融從業者、法律工作者用生活化的語言,向老年人普及賬戶保護、防詐騙技巧等知識。
![]()
媒體可多渠道報道類似真實案例,通過具象化的故事讓老年人直觀了解風險點,也讓子女重視起家人的金融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楊老太太案中老人完全不知情,與其他主動參與違法活動的老年人案例存在本質區別。
老年人為社會奉獻了大半輩子,安享晚年是他們應得的權益,守護他們的金融安全,既是對個體權益的保障,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
結語
截至目前,楊老太太賬戶的億元流水之謎尚未有明確答案,但這起事件帶來的啟示卻值得長久銘記。
天上不會掉餡餅,任何看似"不勞而獲"的好事背后,往往暗藏風險,這一點對于認知能力相對薄弱的老年人而言,更需時刻謹記。
守護老年人的金融安全,需要金融機構的嚴謹監管、子女的細致關愛、社會的廣泛參與,唯有多方合力、形成閉環,才能讓更多老年人遠離金融風險的困擾,在安穩與舒心中度過后半生,這也是每個家庭與社會共同的期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