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痛風,不少人會想起古代文人雅士常因飲酒過量、飲食奢靡而受其困擾的記載。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就曾因痛風發作,影響了書寫的流暢度,可見這種病癥并非現代獨有。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不再是 “富貴病” 的專屬,越來越多人在出現關節不適時,常誤以為是過度勞累導致的普通疲勞,從而忽視了潛在的健康風險。實際上,痛風發作前夕,關節通常會釋放出一些異常信號。倘若我們能予以細致觀察,便能夠盡早察覺,進而及時采取應對之策。
![]()
很多人對痛風的認知存在偏差,覺得只有關節劇烈疼痛才是痛風發作,實則不然。痛風在中醫里被稱為 “歷節風”,其發病與體內 “濕濁瘀阻” 密切相關,而現代醫學則認為,痛風是由于體內尿酸代謝異常,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及周圍組織引起的炎癥反應。這種病癥初期癥狀并不典型,很容易與普通關節勞損、關節炎等混淆。比如有些人在長時間走路或運動后,會出現關節酸脹、輕微疼痛,休息后有所緩解,就覺得只是正常的疲勞反應,殊不知這可能是尿酸鹽開始在關節處沉積的早期表現。尤其中年男性、肥胖群體及有痛風家族史者,需倍加警惕。那種“看似疲勞,實則痛風”的狀況極易被忽視,切不可掉以輕心。
![]()
當關節出現以下 3 個異常信號時,就需要多留個心眼,別簡單歸為疲勞了。第一個信號是關節夜間突然疼痛。許多痛風患者初發時,于夜間睡夢中為劇痛驚醒。那疼痛似關節遭刀割、被火炙,常聚焦于大腳趾關節,亦可能現身于腳踝、膝蓋等部位,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夜間人體新陳代謝速率減緩,尿酸鹽更易于關節處沉積。如此一來,便極易誘發炎癥反應,給身體帶來不適。如果只是偶爾出現一次,且休息后很快好轉,可能無需過度擔心,但如果頻繁發作,就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
第二個信號是關節腫脹、發紅。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處,會刺激關節周圍的組織,導致關節出現腫脹、發紅的癥狀,觸摸時還可能感覺到關節溫度升高。這種情況與普通關節疲勞后的酸脹不同,普通疲勞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的腫脹和發紅。比如有些人在吃了一頓海鮮、喝了幾瓶啤酒后,第二天發現腳踝又腫又紅,走路時疼痛難忍,這很可能是痛風發作的信號。此時若誤以為是不小心扭傷,自行涂抹活血化瘀的藥膏,不僅無法緩解癥狀,還可能加重炎癥。
![]()
第三個信號是關節活動受限且反復不適。如果關節在沒有明顯外傷的情況下,出現活動不靈活的情況,比如膝蓋彎曲時感覺僵硬、疼痛,或者手指關節屈伸困難,并且這種不適反復出現,就需要警惕痛風的可能。若尿酸鹽結晶于關節處長期沉積,便會逐漸侵蝕關節軟骨與骨質。隨著時光流轉,關節正常功能會受到明顯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關節問題。與普通疲勞導致的關節不適相比,痛風引起的關節活動受限通常持續時間更長,且會隨著病情發展而逐漸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預防痛風,減少關節異常信號出現的幾率。在飲食方面,需嚴格把控高嘌呤食物的攝取量,像動物內臟、海鮮、濃肉湯等都要留意。與此同時,應減少酒精的飲用,特別是啤酒與白酒,如此方能有益健康。可以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比如櫻桃,有研究表明櫻桃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對降低尿酸水平有一定幫助。
![]()
從生活習慣來看,要保持規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因為熬夜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不利于尿酸的排出。同時,要適當進行運動,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尿酸排出體外,但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劇烈運動可能會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反而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此外,需留意多飲水,每日維持 1500 - 2000 毫升的飲水量。充足水分能促使尿量增加,助力尿酸經由尿液排出體外,維護身體的正常代謝。
總之,關節出現異常不適時,不要簡單地歸結為疲勞,要多留意是否有痛風的信號。如果發現自己有上述提到的關節異常情況,建議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因后再進行針對性的處理。通過科學的預防和及時的干預,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關節健康,遠離痛風的困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