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家長群里有個視頻,才16秒,卻像根針,扎進了無數家長的心里。1.9萬點贊,4.3萬轉發,評論區里全是嘆息。
視頻中,一位老爸苦笑著說:“我在樓下啃著2塊錢的饅頭,等著樓上200塊一節課的他。關鍵是,2塊錢我能吃飽,200塊錢他不一定能學會。”
這話太真實了,說出了無數家長的心聲。
![]()
如果說這位老爸說得還算含蓄,那評論區的留言,就更是撕開了血淋淋的現實:
“饅頭貴了,補習便宜了,我這里饅頭5毛,補習400。”
“一樣。300一節的課說補就補,400塊的羽絨服想了半個月還沒買。”
“你渴望填飽肚子,他不一定渴望充實腦子。”
“買了799的跑鞋,跑出79.9的成績,還要面對孩子7.99的學習態度。”
“我兒子進補習班20分,一對一花了2萬,出來還是20分。”
還有家長苦中作樂:“要不換一下,你上200的課,讓孩子去啃2塊的饅頭。這樣你學會了,還能教吃飽的他。”
滿屏的吐槽,滿屏的苦笑,背后是同樣的無奈。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補課”成了家長和孩子之間一道過不去的坎。一個省吃儉用、掏空口袋,一個愁眉苦臉、如坐針氈。在這越來越卷的教育洪流里,這種活法成了最普遍的諷刺,但好像,誰也沒法先停下來。
![]()
一、我們為何陷進這個循環?
仔細想想,我們很多家長是不是走進了一個怪圈?總覺得只要錢花到位,課補到位,孩子就能跟上。
這種想法,就像手里只剩一百塊錢時,眼里只盯著最便宜、最能填飽肚子的饅頭,顧不了營養,顧不了長遠。我們陷入了“隧道視野”——只看見補課這一條路,看不到其他可能。
于是,“啃饅頭”成了一種帶著悲壯感的投資。你看,我為了孩子,可以苦自己。這種犧牲,好像能換來一點安慰:至少我盡力了。
可我們付出的,遠不只是錢。
我們的精力、耐心、好脾氣,都被這筆巨大的教育投入一點點消耗殆盡。想想看,當你啃著饅頭,想著剛轉出去的補課費,回到家看見孩子磨蹭、走神、成績單還是老樣子,你還能心平氣和嗎?
很難吧。我們變得急躁,易怒,看什么都不順眼。家里的氣氛總是緊繃繃的。我們付出的“情緒成本”和“關系成本”,正在悄悄抵消那點可憐的補課效果。
說實話,對大多數普通孩子來說,最該補的不是課,而是我們家長的“認知”——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孩子到底幾斤幾兩,看清楚除了那條千軍萬馬的獨木橋,旁邊是不是還有別的,更適合他的小路。
二、初中的勝負手,真的不是補課
很多人覺得,初中成績下滑是因為知識難了,要多補課。其實,真正的分水嶺,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小學時靠盯著、刷題,可能還行。但到了初中,比的不再是老師教了多少,而是孩子自己“想吃”多少,以及“怎么吃”的能力。
這包括:他能不能自己安排時間?會不會預習復習?遇到難題是放棄還是想辦法?情緒不好時能不能調整過來?這些能力,才是支撐他走到高中、大學的“隱藏發動機”。
舉個簡單例子:同樣記筆記,有的孩子只會照抄黑板,有的卻懂得用不同顏色標重點,在旁邊寫自己的理解。這種“會學習”的能力,比多刷十套題更有用。
而我們花大價錢買的“填鴨式”補課,最先摧毀的恰恰是孩子這些寶貴的“內驅力”和“自學能力”。他被推著、趕著,被動地接受知識,哪還有機會去想“我為什么要學?”“我該怎么學?”
對本來就不想學的孩子來說,重復、被動的補課,效果消失得很快。它也許能暫時提高幾分,但很可能同時澆滅了孩子對知識的最后一點興趣。這賠本的買賣,我們做得還少嗎?
三、從“犧牲者”到“同行者”
真正的出路,可能是我們當家長的,先停止這種“自我感動式”的犧牲。
“犧牲”這份禮物,有時候是有毒的。
兒子剛上初中時,也加入了補課大軍。每周末風雨無阻,兩門課一下午就是600塊。對于普通工薪階層,說不心疼是假的。這種“犧牲感”有毒,會悄悄釋放瘴氣。
下課后我會忍不住問他:“今天聽懂了多少?”
兒子一句“沒怎么聽懂”,瞬間就會讓我肉疼。雖然嘴上不說,心里卻暗暗換算,這一節補課費,能買多少東西啊!
孩子其實也有壓力,他也會因為沒有學懂而愧疚。后來孩子坦白:“每次去培訓班,他渾身難受,坐在教室里就是煎熬。”
一個階段結束后,兒子決定不再續班。從此周末時間還給了孩子,他選擇適合自己的網課,找到了喜歡的節奏。而我也漸漸想通:不是頂尖學生,何必硬湊熱鬧。網絡時代,找些免費資源,孩子能學進去,既省錢又省心。
我們先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這話不是自私。一個快樂的、有自己生活的父母,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有個表姐,她和丈夫每年都會深度出門旅游幾次,每次十幾二十天不等。他倆從不因為孩子上學就打亂計劃。用我堂姐的話說:“孩子有孩子的路,我們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
堂姐的兒子上初中時住校,成績中游蕩蕩。但初三時突然開竅,主動要求回家住,努力學習,最后被重點中學特招。
表姐說,當你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整個人就會放松下來。這種松弛感會讓家里的氣氛變好。孩子會發現,父母是活生生、有趣的人,他也會思考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并為之努力。
這個時候,強大的自驅力才會讓孩子真正成長。
把家變成共同成長的地方。
我們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學習新技能的糗事和樂趣,比如“你看你爸我學個做菜,把糖當鹽放了”,和他成為“同學”。家里的大事小事,開個家庭會議一起商量,讓他有參與感,把“我的學習”變成“我們家的課題”。
當我們從“犧牲者”變成孩子的“同行者”,家庭的能量就從“互相消耗”變成“共同滋養”。
“啃饅頭”的說法,或許只是個調侃,但它提醒我們:更好的愛,不是榨干自己去點一盞孩子不需要的燈。
也許,我們可以先吃完那個饅頭,然后站起身,和孩子一起,去找一條更適合的路。
這條路可能不擠,但能讓我們都松口氣,笑得真實一點。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