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一個退休老大爺的脫口秀,特別有意思,笑著笑著,心里酸了一下。
老大爺說:“老年人覺醒的第一步,要逃離‘原生家庭’。”
他口中的“原生家庭”,不是我們常說的那個,而是那個讓他又愛又累的“原生兒子”。兒子創業失敗,把他給買的房子賣了還債,還在朋友圈吐槽“原生家庭不給力”。
老爺子苦笑:也就原生兒子能干出這種事。創業前哄他出錢當天使投資人,創業后讓他當法人,失敗了他變得左右不是人。
視頻火了,10萬點贊,10萬轉發。原來,有這樣感受的,不止他。
包括屏幕前的我,嘴角在笑,心里卻泛起一陣苦——這不就是我們這些初中生家長的日常嗎?
如果可以,誰不想逃離那個讓人又氣又無奈的“原生孩子”呢?
![]()
1
“原生孩子”的殺傷力,像鈍刀子割肉
說實話,我們這代家長,沒少被“原生家庭”這個詞教育,整天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又給孩子造成了童年陰影?
可誰又能來體諒一下,我們每天也在默默承受著“原生孩子”帶來的內傷?
這傷,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冷漠的表情,就像鈍刀子割肉,生疼。
好比前幾天,我和兒子為一點小事鬧別扭。臨睡前,他忽然平靜地問:“媽,中考是幾月份?”
我認真回答。他卻扳著手指算起來:
“哦,還有XXX天就畢業了。真好,上了高中我一定住校,反正不想再住家了。”
我腦子嗡地一聲響,但強裝鎮定回答:“那等你考上高中再商量。”
回到房間,心里那股涼意怎么也壓不下去。孩子爸還在旁邊補刀:“認了吧,兒子終究是別人的。”
這話糙理不糙,可當媽的聽了,哪能平靜?
青春期的孩子,像一顆不定時炸彈。我們說話不敢重,做事不敢隨意,生怕一不小心點燃引線。我們討好,我們退讓,可他們還是會冷不丁來一句:“我真不想在這個家待了。”
那一刻,心真的會疼。不是生氣,是失落——那種付出全部,卻不被珍惜的失落。如果可以,做家長的也想逃離“原生孩子”,哪怕偶爾也行。
2
你可以哄他,但也要敢“懟”他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長活得小心翼翼。怕他發脾氣,怕他情緒失控,于是不斷退讓,不斷告訴自己“親生的、親生的”。
可退讓,真的有用嗎?
有時候,退一步不是海闊天空,而是得寸進尺。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陣,兒子動不動就抱怨:
“為什么我會有你這樣的家長?別人爸媽都不像你這樣管東管西!”
一開始我忍,后來實在忍不住,有一天直接懟回去:
“我還想要一個像XXX(他班上的學霸)那樣的兒子呢!人家學習不用催,做事不用管,我什么時候拿你跟他比過?你又憑什么拿我去跟別的家長比?”
那一刻,兒子愣住了,被懟得說不出一句話,氣鼓鼓回了房間。
那一瞬間,我心里居然有點痛快。不是因為發泄,而是因為終于劃清了一條線:尊重是相互的。你的情緒我理解,但我的付出,不是你理所當然的發泄。
有意思的是,從那以后,他再也沒說過“別人爸媽怎樣怎樣”。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理解,也需要底線。我們可以包容他們的情緒,但不能縱容他們的脾氣。
3
敢“懟”的底氣,來自平時的積累
你可能會問:這樣懟孩子,不怕把他推遠嗎?
我想說的是,家長這份“懟”的硬氣,不是憑空來的,它來自于我們日積月累往“親情存折”里存下的感情。
我有個朋友,兒子今年讀高二。初二時,母子倆曾大吵一架。原因是孩子沉迷游戲,屢教不改。朋友沒收手機,孩子就用零花錢偷偷買二手的;家里斷網,他就威脅不上學。
第一天、第二天,朋友忍著,幫他請假。到了第三天,她爆發了。她說那是她這輩子發過最大的火,把所有的失望、憤怒和恐懼都吼了出來。孩子嚇住了,老公也嚇住了,連抱帶拽把她從兒子房間拖出來,生怕出什么事。
一頓狂風暴雨之后,整個世界卻安靜了。第二天一早,閨蜜聽見兒子房間有動靜,他自己收拾好書包,默默騎車上學去了。
這件事,成了她兒子青春期的分水嶺。自那以后,兒子突然通了,像變了個人,不再鉆牛角尖,也慢慢回歸了講理、體貼的樣子。
我問她:“你發那么大火,就不怕孩子真想不開,或者恨你嗎?”
她說:“怕,但我更怕他走歪。我知道我兒子本質不壞,只是暫時迷路。小脾氣可以忍,但人生的底線,一步也不能退。做孩子的,也應該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里,父母的底線也是不能碰的。”
很多家長都怕,怕指責青春期的孩子,會把他們推得更遠。這話沒錯,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自己帶大的孩子,我們最懂。他本性是善是惡,心里有沒有這個家,我們做爸媽的,最應該有掂量。
家,有時候真像個“相愛相殺”的戰場。孩子想逃離我們的管束,我們偶爾也想逃離他們的“殺傷”。
但“想逃離”恰恰說明——我們還在乎。
真正的離開,從來都是悄無聲息的。
我們和孩子,其實是在同一艘船上。風浪大時,誰都覺得對方在搗亂;風平浪靜時,才發現我們劃槳的方向,始終一致。
所謂的“硬氣”,不是壓服,而是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說:
我愛你,但我和你平等。
我們可以吵架,但吵不散。
因為我們是家人——是彼此最深的羈絆。
也許最好的親子關系,不是從不想要逃離,而是哪怕想過一千次離開,最終還是會因為愛,選擇回來,一起修好這艘共同的船。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