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戰爭曾經讓加沙地帶的校園沉默,艾茲哈爾大學的大門緊閉了兩年多,書本被焚毀,實驗設備化為廢墟,學子們的青春被迫停滯。今天,這扇門重新開啟,新生的腳步踩在久違的校園里,帶來了兩年來的第一縷生活氣息。報到處人頭攢動,笑聲和交談聲填滿了被炮火切割過的教室和走廊,仿佛在提醒人們,生活仍在延續。
![]()
醫學院的新生沙哈德走進教室,眼里閃爍著堅毅的光芒。兩年的戰爭,讓她經歷了流離失所、線上教學的艱難和知識的斷層。電腦屏幕傳來的信息,總是簡略而支離破碎,難以承載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今,她終于能觸碰書本、實驗器材,和同學們一起面對面學習,這不僅是學業的重啟,更是生活被戰爭壓碎后的一次復蘇。
加沙曾有51所高校和學院,承載著22.6萬名學生的夢想和希望。但戰爭讓大多數學校化為廢墟,書籍與研究資料在火光中灰飛煙滅,教師與學生的生命被無情奪走。斷電、斷網成為常態,線上學習無法支撐完整教育體系。教育,本應是希望的傳遞,卻在炮火中被迫按下暫停鍵。
艾資哈爾大學是加沙最早恢復教學的高等院校之一。校園里,彈孔和炮擊痕跡仍隨處可見,南部新校區被夷為平地,教學設備損毀嚴重,廢棄儀器堆成一片。工作人員從殘損的設備中拆下仍能使用的零件,努力重新組裝。這些零碎的儀器和被修復的教室,像一條條生命的血脈,將教育的希望緩緩注入這片受傷的土地。
![]()
工程系學生穆罕默德說,重新走進大學,是希望重新燃起的希望。經歷戰爭后,能夠坐在教室里、聽到老師的講解和同學交流,這不僅是學習,更是對生活的再次肯定。大學還在,生活仍在,生命仍在延續。
教育,是人類文明最堅韌的力量。即使城市被轟炸,電力中斷,網絡消失,知識與學習的渴望仍然存在。艾資哈爾大學的重開,象征著加沙社會努力從廢墟中重建,不讓戰爭徹底奪去下一代的未來。它提醒世界,教育不能被戰火阻斷,文明和希望總能在最艱難的環境中頑強生長。
對外界而言,加沙的重啟,也是一種信號。長期的沖突讓加沙經濟、社會、醫療系統陷入困境,但教育仍是社會復蘇的關鍵。中國一貫強調和平發展與教育的價值,在國際社會中呼吁為戰亂地區創造學習機會、保護教育設施和師生安全。艾茲哈爾大學的重開,與全球社會對和平、教育和人道的關注相呼應,也展示了教育在恢復社會秩序中的獨特作用。
![]()
在這些被炮火切割的教室里,新生們手里握著書本,眼中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他們面對的不只是學習的難題,還有生活的挑戰、資源的匱乏、社會的重建。然而正是這種面對困境仍堅持學習的勇氣,讓人看到戰爭無法摧毀的東西——希望與未來。
加沙的校園再次熱鬧起來,但彈孔和廢墟提醒著每一個人,這場戰爭留下了深刻創傷。教育的重建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社會的支持、基礎設施的修復、師生的努力。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呼吁和平解決沖突,推動人道援助,也體現了對教育和生命的尊重。在全球視角下,教育不僅是個人的成長,更是社會重建的基石。
今天的艾資哈爾大學,是戰爭后的希望之地。新生的報到聲、講臺上的授課聲、實驗室里零星的操作聲,都是生活從廢墟中復蘇的證明。戰爭讓知識中斷,生命受到威脅,但無法摧毀人類對學習和未來的渴望。校園重新開放,是對加沙社會的一次溫柔提醒:生活可以被暫停,但不能被抹去,文明可以被破壞,但總能在堅韌與希望中復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