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帶的停火協議生效滿一周時,汗尤尼斯那片塵土飛揚的墓地仍沒等來安寧。
梅薩?布里卡正帶著四個孩子坐在一塊刻著古蘭經詩句的石碑旁吃飯,這塊屬于 1991 年去世的 18 歲青年艾哈邁德?阿布?賽義德的墓碑,已成為他們五個月來的餐桌。
不遠處,金發幼童在帳篷外的沙地上劃著圈圈,另一個孩子從布簾后探出頭,好奇地望著墳塋間穿行的、推著水罐輪椅的鄰居。
每當夕陽沉下,孩子們就縮在帳篷里不敢出聲,布里卡總要一遍遍安撫他們 “別怕狗,也別怕逝者”。
加沙超 200 萬流離失所者中,像布里卡這樣躲進墓地的家庭有近 30 個,他們有的家園被炸毀,有的社區被以軍占領,只能與累累白骨為鄰。
停火明明已經到來,為何他們連回到廢墟的權利都沒有,只能在本該安息逝者的土地上,艱難維系著生者的呼吸?
![]()
生存根基崩塌:加沙墓地避難者的物質絕境
走進汗尤尼斯的墓地,最先沖擊感官的不是死亡的肅穆,而是生存資源匱乏帶來的窒息感。
供水與衛生系統早已在戰火中癱瘓,污水順著墓地邊緣的溝壑漫進墳塋間的小徑,渾濁的水面漂浮著垃圾與雜物。
像哈南?什馬這樣的家庭主婦,每天要拿著僅能容納半升水的餡餅盤大小容器,反復用肥皂水清洗家人的餐具,每一滴廢水都舍不得倒掉,還要留著澆灌僅有的幾株耐旱植物。
![]()
更令人揪心的是衛生條件,整個墓地及周邊區域,每 500 名避難者才共享一個破損的移動廁所。
廁所內部缺乏基本清潔設施,異味在烈日下擴散,成為霍亂、腹瀉等疾病傳播的溫床,已有多名兒童因感染腸胃疾病高燒不退。
停火協議生效后,國際援助雖斷斷續續送達加沙,但混亂的分發體系讓援助物資難以真正抵達墓地避難者手中。
![]()
當地志愿者透露,大部分食物、藥品等必需品被集中存放在城市邊緣的倉庫。
由于缺乏運輸車輛和有序的分配機制,物資經常在倉庫積壓變質,而墓地中的家庭卻只能靠少量發霉的面包和過期的罐頭度日。
據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數據,加沙 96% 的人口正面臨急性糧食不安全,墓地避難者的情況更為嚴峻,部分家庭甚至連續兩天無法獲得熱食,老人和孩子常常空腹度過夜晚。
他們依賴外部援助,卻像在沙漠中等待雨水般艱難,有人曾徒步三公里前往援助點領取物資,最終只帶回一小袋米和兩瓶水,勉強支撐全家三天的需求。
長期的戰亂早已讓加沙的經濟徹底消亡,曾經的農田被坦克履帶碾平,或是被以軍占領后劃為 “禁入區”,原本靠耕種和小生意維持生計的家庭,如今失去了所有收入來源。
![]()
墓地避難者中,有近七成是農民和小商販,他們的土地被毀、店鋪被炸,只能完全依賴國際援助生存。更絕望的是,這種依賴看不到盡頭。
加沙的基礎設施重建遙遙無期,即便未來局勢緩和,農田恢復耕作、商鋪重新開業也需要數年時間。
而對于此刻棲身墓地的人們來說,回歸家園、恢復正常生活,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夢。
他們白天在墓碑旁晾曬破舊的衣物,夜晚蜷縮在簡陋的帳篷里,聽著遠處偶爾傳來的爆炸聲,不知道這樣與逝者 “共居” 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
![]()
停火后重建難題與生存挑戰
停火帶來的短暫平靜,并未給加沙帶來重建的曙光,反而讓廢墟之下的困境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來。
據加沙重建部門估算,整個加沙地帶需要清理的廢墟總量高達 5500 萬噸,這一數字相當于 13 座吉薩金字塔的重量。
要完成這些廢墟的清理工作,不僅需要大量的大型機械設備,還需要專業的施工團隊和充足的資金支持。
但目前加沙境內僅存不到 10 臺完好的挖掘機,且缺乏足夠的燃油和維修零件,志愿者們只能靠雙手和簡單的工具一點點挖掘,清理進度極為緩慢。
![]()
更龐大的挑戰在于重建資金,第一階段的基礎重建就需要 700 億美元。
而前三年僅恢復供水、供電、醫療等基本生活功能,就需要至少 200 億美元,如此巨額的資金缺口,讓重建計劃從一開始就陷入停滯。
加沙的基礎設施在戰火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80% 以上的建筑不同程度受損或被徹底毀壞。
90% 的醫院被炸彈擊中,病房坍塌、醫療設備損毀,僅剩的幾家臨時醫療機構。
只能在帳篷或地下室開展工作,缺乏手術器械、藥品和氧氣等基本物資,連處理常見的外傷和疾病都困難重重。
學校的情況同樣糟糕,多數校舍被炸毀或用作避難所,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場所,只能在墓地的空地上,由志愿者用樹枝在沙地上寫字教學。
![]()
工廠和企業更是全軍覆沒,原本支撐加沙經濟的紡織、食品加工等產業。
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即便未來重建,也需要重新引進設備、培訓工人,短期內無法恢復生產。
耕地的破壞則讓糧食自給成為奢望,大片農田被鏟平或污染,即便部分土地勉強可以耕種,也缺乏種子、化肥和灌溉設備,加沙的糧食供應將長期依賴外部輸入。
廢墟中潛藏的安全隱患,更讓重建之路布滿荊棘。在加沙的城市廢墟和墓地周邊。
散落著數千枚未爆彈藥,這些彈藥包括炮彈、手榴彈和簡易爆炸裝置,隨時可能因外力觸碰而引爆。
![]()
加沙缺乏專業的排爆人員和設備,民防部門只能靠有限的工具和經驗。
小心翼翼地對廢墟進行篩檢,不僅要尋找遇難者的遺骸,還要排除這些致命的 “陷阱”。
一名民防隊員透露,他們曾在清理一片墓地附近的廢墟時,一天內發現了 12 枚未爆炮彈,每一枚都需要耗費數小時才能安全拆除。
這些未爆彈藥不僅威脅著重建工作的推進,也時刻威脅著避難者的生命安全,有孩子曾在廢墟中玩耍時,險些觸碰到底部埋藏的手榴彈,幸得志愿者及時制止才避免悲劇發生。
![]()
加沙兒童在墓地中的生存創傷
汗尤尼斯墓地的塵土里,孩子們的身影總帶著與年齡不符的沉重。
長期暴露在死亡場景中,他們的心理創傷正以具象化的方式顯現:5 歲的薩米每晚都會從夢中驚醒,抱著母親哭喊 “別讓逝者抓我”。
7 歲的莉娜原本活潑愛說,如今卻整日沉默,偶爾開口會突然口吃;還有不少孩子出現頻繁尿床、拒絕進食的情況,心理援助志愿者無奈表示。
這些創傷若得不到及時干預,大概率會伴隨他們一生。夜晚對孩子們而言更是煎熬。
太陽一落山,沒人敢獨自走出帳篷,對黑暗的恐懼與對逝者的敬畏交織,將他們困在狹小的臨時居所里,連簡單的夜間如廁都要家人陪同。
![]()
比心理創傷更緊迫的,是營養與健康的雙重危機。
加沙 90% 的兒童無法獲得清潔飲用水,孩子們只能喝經過簡單過濾的渾濁河水,不少人因此患上腸胃炎。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加沙 15.6% 的幼兒正遭受急性營養不良,這一比例是戰前的 52 倍。
在墓地避難的家庭中,部分嬰兒因缺乏母乳替代品,只能靠浸水的餅干充饑,日均熱量攝入不足 245 卡路里,遠低于兒童正常需求,導致不少孩子出現生長停滯。
![]()
3 歲的孩子體重甚至不如健康的 1 歲嬰兒,認知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
更糟糕的是,醫療資源的匱乏讓孩子們生病后難以得到有效治療,小小的感冒都可能發展成肺炎,威脅生命。
加沙 47% 的人口是未成年人,戰火已讓超 4 萬名兒童成為孤兒,而墓地正成為許多孩子的 “成長樂園”。
他們的游戲空間被墳塋分割,追逐打鬧時會不小心撞到墓碑;畫畫時,沙土上的圖案總離不開帳篷、墓碑和爆炸的場景;偶爾撿到的彈殼,會被當作珍貴的玩具。
原本該在教室里讀書、在公園里奔跑的年紀,他們卻要在死亡的陰影下學會生存。
有志愿者記錄下這樣一幕:一群孩子圍著新墳玩耍,用石塊在墳堆旁畫畫,嘴里念叨著 “這是爸爸說的睡著的人不會再疼了”。
這種被異化的成長環境,正悄然改變著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他們眼中的 “正常”,早已偏離了文明社會的軌跡。
![]()
加沙困境背后的系統性災難
加沙的苦難并非偶然,而是長期系統性問題累積的結果。有研究機構指出,以色列的相關政策正以 “生態滅絕” 和 “慢暴力” 的形式,剝奪加沙人的基本生存權。
通過切斷水源、限制糧食進口,將饑餓作為 “武器”,讓加沙人陷入生存絕境;對醫療設施進行定點打擊,90% 的醫院被毀。
導致傷病者無法得到救治;大量農田被劃為 “軍事禁區” 或遭到轟炸,摧毀加沙人的生計來源。
這些行為已符合《聯合國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中的相關要件,卻遲遲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有效干預。
加沙人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迫下掙扎,他們的困境,是對現有國際秩序和人道主義準則的嚴峻考驗。
![]()
持續的戰亂還讓加沙的社會秩序與治理體系徹底崩塌。
原本維持社會運轉的法律機構、警察系統基本癱瘓,部分區域陷入無政府狀態,公開處決、搶劫等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殘余的武裝組織與地方幫派為爭奪有限的資源和控制權,時常爆發沖突,無辜民眾淪為犧牲品。
![]()
在墓地周邊,曾發生過因爭奪援助物資而引發的斗毆事件,有人為了一袋面包被打傷。
還有幫派成員強行占用部分帳篷,將避難者驅趕到更惡劣的區域。
這種混亂的局面,不僅加劇了民眾的生存困境,還讓加沙的重建失去了穩定的社會基礎,即便未來有足夠的資金和物資,社會秩序的重建也需要漫長的時間。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加沙的危機正形成代際傳遞的創傷,威脅著整個民族的未來。
兒童時期的營養匱乏會影響終身健康,心理創傷則可能導致他們成年后出現暴力傾向、抑郁等問題;教育的中斷讓新一代加沙人難以獲得知識和技能,未來難以適應社會發展。
![]()
據統計,已有 17000 名加沙兒童在戰火中喪生,而幸存者的身心損傷,正逐漸 “扼殺” 這個民族的活力。
有學者擔憂,若這種狀況持續,加沙可能會陷入 “貧困 — 創傷 — 暴力” 的惡性循環,未來數代人都難以擺脫困境。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僅要面對當下的生存難題,還要承受未來可能陷入更深苦難的恐懼,而這種恐懼,比戰火本身更令人絕望。
![]()
結語
汗尤尼斯墓地里的炊煙,是加沙人絕境求生的信號,卻也映照出文明的隱痛。從物質匱乏到兒童創傷,從重建停滯到系統性危機,加沙的苦難層層疊加,遠超 “避難” 二字所能概括。
停火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對更殘酷現實的直面,當生者被迫與逝者共享空間,當兒童在墳塋間長大。
當重建成為遙不可及的幻夢,我們不得不反思:人類文明的底線,究竟該如何守護?
加沙的故事,不該只是新聞里的數字與畫面,更應成為喚醒良知、推動改變的警鐘,畢竟,每個生命都該擁有在陽光下生存的權利,而非在墓地中掙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